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冒出一个想法——这本书改个名字叫《悲惨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违和感。“众生皆苦”是对此书中出场的各个角色的最好注解。生活如此艰难,可他们却如此热爱生活,他们是生活中的勇士,即使他们是如此平凡。
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75年至1985年之间。在这之前的一段岁月内,中国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社会生产受到巨大的影响,缺衣少食普遍存在于广阔的土地上。主角孙少平、孙少安兄弟偏又生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黄土高原。对黄土高原的恶劣环境或可从清光绪年间的翰林王培棻的《陕北七笔勾》中窥见些许。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
这篇文章虽对当地包含偏见,却展示了陕北地区资源匮乏、风光险恶的现实。在伟人和英雄的传记中,艰难困苦是他们的资粮,是他们磨砺意志的战场。可对于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贫穷带来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是对自尊的无情践踏,如冬日凛冽的寒风,刺入骨髓,逃不掉、躲不了。
正值青年时期的个人意识正在茁壮成长的孙少平感受到了贫穷带来的屈辱,他只能从书籍中寻找安慰,用精神世界的富足去对抗现实世界的贫乏。孙少平是幸运的,他的生活中有着田晓霞这样的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他也是不幸的,这一束光是那么突兀地消失在了他的生命中。
孙少安选择的是用对家人深沉的爱支撑自己,度过那段充满血和泪的岁月。他用他的肩膀扛起了那个经不起多少风吹雨打的家庭。在新的时代中,他的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又感动着我们。在他的事业起落中,我们为他心忧,在他痛失所爱时我们只能为他惋惜。
生活中又有谁一帆风顺呢?金波的爱情在绽放的瞬间就凋零。李向前最终得到了润叶的爱情,可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再也碰不了他心爱的汽车了。就连田福军都在事业达到巅峰时失去了他珍爱的小女儿。
他们从不对生活有奢求,他们的愿望是如此的朴素。能够吃饱饭,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能家庭和睦,追求自己的爱情。可生活似乎没听见他们的恳求,即便短暂获得了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这一切远去。可生活就是如此,从未改变。
我们知道孙少平和孙少安会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就像中国辽阔大地上生活着的十多亿普通的人们一样。
苦难无法逃避,悲伤的情绪无可避免,只能选择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看法,这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哲学。
生活从未许诺过战胜苦难,我们一定会迎来成功。我们能做的只是时刻准备着迎接生活带给我们的意外,无论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