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入,与智慧合
今天的主题是:剥离自我
何谓剥离自我?剥离自我是对自我的深刻剖析吗?非也。是人格分裂吗?非也。
剥离自我是一种对一个人所处的多重社会角色的深层次延伸。
每一个人都必定扮演着很多角色。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每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都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通常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时期人类的生活的:一个人,上午打猎,下午耕作,傍晚捕鱼,吃完晚饭之后写大批判文章。这是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于共产主义最为具体的表述,并且仅此一处。
在当时那样一个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的年代,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分工产生协作,所以马克思的这种畅想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而在如今的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的预言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
早上,当你睡眼惺忪地抄起手机发微博的时候,你不就是扮演了一个社会评论家的角色吗?当你在办公室里去处理几十封上百封乃至上千封邮件的时候,在每一个邮件里你都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时候你是主导者,有的时候你不过是一个打酱油的。
一次,维多利亚忙于接见王公,却把她的丈夫阿尔倍托冷落在一边。丈夫很生气,就悄悄回到卧室。不久有人敲门,丈夫问:“谁?”回答:“我是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又敲门。房内又问:“谁?”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可是门依然紧闭。女王气极,想想还是要回去,于是再敲门,并婉和地回答:“你的妻子。”丈夫边笑边打开了房门。
一个人总是有着多重身份,需要扮演多重角色的,假如无法很好地在不同角色之间自由地切换,他的人生可能就会很糟糕。
当场也就明了,为什么人会出现“撒气”的情况?将自己在之前的场景中的不良的情绪转移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自己从之前的场景中剥离出来。
当场也就明了,当我们受到来自他人的嘲笑讽刺挖苦的时候,如何转换自己的信念?我们需要明了,他们的目标都只是我们显露出来的相,而不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看到一个乱扔垃圾的人,我们自然是要对他加以鄙夷的。但是我们需要正确地认知到,我们鄙夷的并不是他那个人,而是他的那样一种行为。同样,假如我们因为自己的乱扔垃圾的行为而受到来自他人的鄙夷,我们自己并没有受到鄙夷,而是我们的那种行为。
当你面对许多人演讲的时候,假如你卡壳了,假如你忘词了。那么你不应当否定自己,而应当否定自己的行为,因为过去的行为已成定局,而一个人是可以不断改变的。
师说:我清晰地认识到,别人给我的掌声并不是给我的,而是给智慧的。
这无疑是一种剥离自我的境界。如何清晰地认知自我呢?那就是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还没有被埋起来,便永远都无法盖棺定论。
如果你认为今天的你很成功,在别人眼中你也很成功,那么你应当清晰地认知到:这只是过去的行为叠加的效果而是,成功的并不是我,而是我过去的行为。同样地,假如你认为今天你是失败的,失败的也不是你,而是你过去的行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只是你过去的行为出了问题。
理解剥离自我的概念,你便会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和尚问老和尚:你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饭。
小和尚:那你得道之后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饭。
小和尚:那有什么区别呀?
老和尚:以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砍柴。得道之后呢,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吃饭就是吃饭。
何谓踩住人生的节点?那就是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从未走错片场。
“剥离”的思维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利用。如,当一个老师在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可以去表扬他的行为,如,表扬一位学生的勤奋,表扬他的某种行为。当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假如他犯了错误,也可以表达自己对于他的行为的不满,同时对学生这个人表达出一种期许。
拥有剥离思维,就能不为红尘所转,不执着于相。
金天顺20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