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刚研读完今天的晨读材料,就被大boss抓去干活。梳理国庆的活动思路,活动理顺后,同事兼朋友瑶给了我好一顿夸赞。原因是她儿子在出去玩的时候,捋柳树叶子玩。正捋着,说了一句:不能弄了。我龙翠老师说了它会疼的。然后就再也不捋了。
大约是两周之前某一天他在校园里玩,手里拽了一把叶子。我蹲下,跟他说:你把叶子从树上拽下来了,他会疼的。而且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会难过的。朋友说真该把这孩子给你教育几天,你说的他都听!
聊天的过程中我看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关键期》,我随口问:这书看的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她回答:我没全看。光看了看四岁五岁的部分,反正我想着四岁之前的用不着了,我儿已经过去了。
这句话引起了办公室里其他人一阵哈哈哈哈哈。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希望读书立刻见效,学了的知识印在脑子里才好呢。可是往往现实生活中是看了一本书,很快就忘了。要不然就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总是留不住。
可是其实想用很简单:用就有用,没用就是没用!
说来拗口,其实不然。就像晨读材料里说的:读书要学会简单复述和花式输出。我的一个输出习惯就是:只要我读了书,有了收获,立刻找人分享出去。哪怕是一个让我觉得很新颖的观点和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如果我能把听者讲懂,那么这个点我就不会再忘了。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又生发出来了一些新的思路,或者听者又给我一些有价值的反馈,那么我的收获就不仅仅是这一个观点,而要渐渐形成一个知识串。
举个例子,我和瑶俩人同年生娃,今年都是四岁,娃还都有一个脾气略燥爱动手的爸爸。一个四岁妈妈多多少少都会读些教子良方之类的书,但是她说儿子不怕她,对他说的那些话不爱听,还爱撒娇耍赖。我儿子较好些,能沟通,讲规则,知道尊重边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了书有没有“用”!
时间流逝中,我们所读的书,你用过的一个个知识点会在知识体系中慢慢的补充,打磨了属于你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不断的完善,形成一个风格,自成一体。读书要复述,花式输出促输入,这也正是助人自助,以人育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