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间大踏步地跨入了九月,没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寒,还是一片盛夏的光景,骄阳似火。拉开窗帘,眩目的阳光毫无保留的拥抱着每一寸角落,桌前镜子里折射出的斑斓光彩耀眼得恍若隔世,思绪也被拉扯回3年前那个漫长却又回味无穷的夏天。
那个夏天,不知该称为青春的序幕还是告别。脑海里依旧清晰的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我雀跃得仿佛下一秒就可以旋转起裙沿跳一曲探戈,也曾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笔认真的规划着大学4年的时光,想去的地方,想看的书。想来这也是一种年轻时特有的使命感和兴奋感,放之今日也觉得无比可贵。那个时候微信还没有那么普及,友情也好,亲情也好都端庄地守在城市的四面八方,等着我出门去拜访去问候。嗅着朝露浸透的花香,蘸着稀疏的星光写日记,光阴在期待中从指尖静悄悄地溜走。
02
未来的画卷匆匆展开,踏入大学校门的我忙不迭的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将每一丝缝隙都填补得满满当当。每天汲汲于课堂还有各种组织,企图找到一份归属感和参与感。大一的时候对一切都是好奇的但也是充满浮躁和冲动的,就像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水晶球,和这个绚烂多姿的世界不断摩擦、碰撞,光芒变得黯淡了,原本光滑的表面也多了几道划痕。一年下来除了多了些可有可无的经验,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兴趣缺缺,不由地终日的感叹自己虽活在工科生的躯壳之下,却有颗舞文弄墨的心,久而久之,便有了一种被囚困于孤岛的强烈失落感。然而南柯一梦惊觉时,我已失去了选择权,无法改专业,也只能对自己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想法混迹于这狭窄的方寸天地。
即便对生活变得愈发意兴阑珊,但想要填补缺口的心却从未放弃寻找情绪的出口。移动终端时代的来临,使我被这股汹涌的潮水推搡着往前走去了。我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朋友圈,社交网站,论坛上,也许是出于排解无聊情绪与孤单感,也许是出于对于烦恼的认同感,也许只是单纯地好奇别人的生活方式,刷屏点赞,当键盘侠言词锋利剑拔弩张,刷爆自己的存在感和膨胀的虚荣心。每天都有大量纷繁错杂的信息蜂拥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忙碌的一天下来,当我出于惯性打开app,却发现一种隔离和陌生感涌动在胸口,才知道自己是潜意识里抗拒这种信息入侵的。心灵被许多枝枝蔓蔓的琐碎无用的信息“封印”住了,像是在毫无光亮的隧道里行走,望不到尽头。可我不想被蒙住双眼,我想撑一乌蓬小船,桨声舟影,青墙黛瓦,阅尽湖光山色,或是在隆隆驶过的火车上极目远眺,窗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和延绵不绝的山脉。虽然每天都能大量的摄取信息,但是信息的刷屏速度之快也遮蔽了那些真正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文本,而大家总是追求标新立异,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我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变得缺乏包容性,敏感而易冲动。信息的泛滥也压缩了我心灵自由成长的空间,开始对这样的自己失望,甚至是鄙夷。
03
当我想试图抓住一种精神力量来抵抗这种沉沦的时候,卸掉软件,离开论坛,精简关注,避免对个人精力不必要的透支和消耗。再后来,我好像终于和这种网络生活达成了“和解”,不过分依赖也不盲从,还能怡情助兴。原因很简单,我开始移情,不,实则回归,找回了曾经的初心和智慧,伏案桌前,书籍在左,执笔在右,往左往右,皆是良辰美景。但醒悟的道路却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曾提笔想写一篇完整地的文章,却觉得逻辑不清,词不达意 ,原来从小让我引以为豪的笔端已不再灵活,顿生泯然众人矣的伤感,但我依旧抱着绝地求生,触底反弹的希望活络着僵硬的笔端,纸上也终于有了复苏的起色。
席勒说过:“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而写作则能帮助你完成每一段时间的复刻,不管是追忆似水年华,还是记录当下点滴,抑或是描绘未来蓝图。不管是少不更事的稚嫩,还是自命不凡的桀骜,抑或是多愁善感的落寞,它们绝无仅有,它们千金不换,它们深深地镌刻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我停止了写作,每天步履匆匆,面庞渐渐模糊在车水马龙之中,那时我该如何记得我这些真实鲜活的生命体验?
有时候觉得写作的自己就像是一个花匠在修行,只不过耕耘的是精神的后花园,播种,浇水,开枝散叶,再到春色满园之时,内心仿佛聆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被人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有知音和你不谋而合或是赞赏有加,欣喜之余就好像发现彼此的后花园是通着的,这种奇妙的认同感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
而阅读则是一场原地的旅行,在原地也可以发现远方的美。虽然一开始只是调动你的视觉,但是文字和思维的碰撞所激发的想象力早已在脑中描绘出尘世万象。书中的人物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在鲜活的文字背后,都展现了真实的自我,而他们的人生就像镜子一样反射着我的心欲。虽是无言的交流,但每每情至深处,不禁潸然泪下。
很多时候,阅读还是种常读常新的体验。就像毕淑敏读人鱼公主,小时候看到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活泼天真的童趣,稍大一些看到的是情窦初开的朦胧和义无反顾的爱情,到了做母亲的年纪看到的是毫无保留的亲情,写作的时候读体会到的是写作技巧和布局安排,继而又感怀于人鱼公主灵魂的自由独立。经典书目中总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谜团和暗示,就像我小时候沉迷的俄罗斯套娃,一个套一个,错综复杂,第一次看到的是浅显的表面,但一次次抽丝剥茧后才是真正的内有乾坤。
书中珍宝,俯拾即是。胸中丘壑,一挥而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与写作,实为双剑合璧,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