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由的大学生涯算得上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在此期间,你和父母的关系,似乎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高考前,你是完全受控于父母的小绵羊,虽然在青春懵懂的叛逆期也曾不知好歹的蹿跳过,但最终还是被降伏,牢牢压在父母的五指山下。你的娱乐时间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偷偷摸摸的玩手机,打游戏,,还要在父母回家前消灭一切可能被查出来的蛛丝马迹……
等到了大学,天高皇帝远,父母再也管不到你了。你开始享受相对自由的生活了。这时,你像刚从牢房解放的犯人,拼命做着早就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刚开始你还有点想家,一有假期就三天两头的往家里跑;后来你完全适应了大学模式,除了定期管父母要生活费,基本上不愿意再回家了。这是为什么呢?
据数据统计,当代大学生,刚回家的时候是爸妈的宝,好吃好喝的应有尽有;回家过来几天活神仙的日子,开始像根草,干这个被骂,不干这个也会被骂;等到快离家了,就又是爸妈眼里的宝。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冲突,如果涉及到思想的交锋,那就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高考之前,你的思想体系如何建立,基本是由父母老师的灌输决定的。他们告诉你,现在苦一点没关系,用功学习,等到大学解放了,就能好好玩了。
可是你到了大学,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天堂。你还是得学习,而且完全靠自己。不仅仅要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得自己来,于是很多初入学的人会感叹自己上了一个假大学。可是在逐渐的摸索中,你的思想开始重新建立了,你不再受用从前那一套,有了新的规划,制定了新的人生追求。
02
那此时的我们,该如何与父母和平共处呢?我先举几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打小就是老师同学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境优越。除了学习好,个人能力也很强。上了大学以后,也没有放松自己,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学习一等一的努力,绩点平均3.5以上。自己贷款报了日语班学日语,假期就做兼职来还,她一心想去日本留学,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一年没回家的她,好不容易过年回了家,却是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倒。她想和妈妈讨论一下出国的事情,谁知道妈妈一口否定:“女孩子读那么多书还跑出国干嘛,不如一毕业就回到XX(省会城市)来,找个熟人给你送进电视台,舒舒服服过日子。”无论她想从哪个角度开始谈判,结局都是一句:回XX(省会)工作,再买套房……
她告诉我,当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时候,甚至连家都不想回。她渴望尽快经济独立,这样就可以完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相反的,我的妹妹,她的父母却很支持她的一切决定。可是她总是觉得父母不够爱她。她很羡慕能和母亲关系很好的人,因为只要她和自己的母亲单独相处,就是无止尽的争吵。她大二时寒假,正好碰上道路结冰,回不了家。无助时给家里打电话,却因为父亲正在打牌敷衍的态度,一气之下去了亲戚家。回家之后,也没有给父母好脸色。原因在于,她发现别人家的父母都在早早的催问自己孩子回家,只有她的父母,不但没有表示,还似乎很冷淡,仿佛回不回家都是一个样。
亲情题,放在哪里解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哪怕我们多有道理,都会因为父母也是为你好,不会害你的这种言论而投降。今天我们不聊对错,只想分析一下形成冲突的原因,以便大学生们能找到问题根源,与父母求同存异,和平的相处。
03
在6、70年代长大的我们的父辈,处在刚刚能吃饱饭,读书人凤毛麟角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饱饭,考上个像样的大学,就足以光宗耀祖了。所以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中,潜意识里总觉得不让子女饿肚子,把孩子送进个像样的大学,毕业之后去个离自己不远的大城市找个好工作。自己就算完成任务,可以安享晚年了。他们表达爱的模式似乎都很单一,嘴上不说,却愿意用行动践行。虽然给不了你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在努力的满足你想要的一切。所以对于这一代的父母的爱,我们是需要自己去用心体会的。
为了你想吃的榴莲,她可以每天去水果店问,直到榴莲熟了,买回来,看着你开心的吃完一整个;为了给你做一顿好吃的辣椒炒肉,他宁愿多跑几条街也要去买新鲜的肉,不用冰箱的冻肉;为了让你有一个更舒服的备考环境,他们满足你想要住在学校的想法,给你做三餐,晚上陪着熬夜,早起出去为你买可口的早餐……
然而接受着新时代教育的我们,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时代里长大,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吃饱穿暖,我们渴求心灵上的关爱,渴望温情的陪伴和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好让我们更有奋斗的决心。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心理学、关注成功学。你被“精英论”“精致生活论”等碎片知识洗脑,想要实现一番抱负,却在碰壁之后,将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责怪是自己从小没有受到一个好的教育。
可是真正能达到教科书级别的人实在少之又少。纵使父母达不到完美,也是时代的局限,是年代的禁锢。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错不在他们,也不在我们。而是横跨在你们之间的那条长长的,似乎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深加宽的鸿沟,被称作为代沟。
他们会为了省几个饭钱自己带饭或者随意吃几个包子,会接着用你早就扔在一旁觉得过时的包,为想着为家庭节省开支,不出去玩,又为了打发时间在沙发上看电视剧,玩跳一跳……
这些在你眼里,是不求上进,不知变通,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现。你苦口婆心的劝导着他们,企图改变他们顽固的思想,让他们加入享受生活的大流,却因以失败告终而气急败坏。。
我曾经思考过,或许不是他们不想,他们也想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可是经济实力摆在眼前,不得不妥协。
生活真是可笑,表面上要给你选择权,而其实很多时候你却只能被迫接受。
04
我们常说富人思维,富人赢在眼光和机遇,赢在更快捷的信息渠道,从而主掌着世界的生杀大权;然而那些少了这些品质的人,却在拼尽自己的全力,只为能养家糊口,安身立命。
如果没有赚到娱乐和享受的资本,只能选择以标配版的方式生活,而他们唯一的寄托,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要像自己一样生活,他们宁可自己少吃点少用点,也要给孩子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
可惜很多时候,不懂得父母苦心的这些娃娃们,只知道一味的埋怨与责怪,不知道要在这样的生活里努力汲取更多知识,提升自己的阶级,让父母可以更好的生活。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渴求爱的。爱是养料,没有它,哪怕能成长,却也只能长成细小的树枝。唯有在爱的灌溉下,才能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
也许,作为儿女的我们,要做的不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责怪和批判如何不理解我们,而是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改变这一切呢?也许我才是那个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人。
可是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父母在以你想不到的速度老去,希望你长大的速度,能够追得上他们变老的速度。不要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时以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待于我;人无长进,我何以回报他们?来警醒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