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论是在办公室、微博或是朋友圈中,总能听到或是看到大家对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唐晶、贺涵的情感问题的讨论。一般的三角恋在国产电视剧中很是常见,但是若三角恋中的两位女主角是闺蜜,这就为观众带来了无限的讨论维度。
有人觉得,男未婚女未嫁,感情就是自由的,子君和贺涵的相互喜欢就无可厚非;
有人觉得,罗子君应该避嫌,不应该处处与贺涵接触,并在产生感情后两人依旧纠缠不清;
有人觉得,唐晶和贺涵不合适,即使没有罗子君也会有王子君;
也有人将子君的这种情感上升至演员本身或是道德问题……
打开微博或是观看电视剧,你会看到各种观点在你来我往中的过招,甚是精彩。可是在这么多评价观点的背后,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或是不同的人对于子君这个角色有不同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讨论一些行为或现象,例如电视剧的情节、明星的八卦、办公室的日常,我们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试图去解释别人的行为呢?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我们的社会世界。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或是对他人的评价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形成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1)非言语行为:在与人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会通过获得的所见所闻来判断或是形成自身的观点。由于社会中存在很多言不由衷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获取信息,而是通过面部表情、说话语调、姿势、身体位置、动作、眼神等非语言交流来获取信息。
例如起初子君婚姻失败后经常哭泣、哀伤,我们会将这些非言语行为解读成伤心、难受、悲痛欲绝,但需要注意的是非语言线索仅仅是社会知觉的开始。
2)内隐人格理论(填补空白):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这时我们一般会用自身的图式(将很多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图式,例如善良的人也比较大气)来填补这些空缺。图式是一种心理捷径,当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很少时,图式就提供额外的信息来填补空白。比如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遇到子君这样的情况,他可能觉得子君是一个善良道德的人,善良道德的人就不应该和闺蜜的男友产生感情。
3)因果归因:很多时候非语言行为和内隐人格理论并不能够正确无误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想法或是感受,譬如早上工作时很多人都会对你说早上好,这句话并不能说明大家对你的态度,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礼貌性的问候。判断大家为何对你说早上好,可能是因为礼貌便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内部归因即将个人的行为归结于自身,比如人格、态度或者个性;另一个是外部归因即将个人的行为归结于情境,认为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4)一致性偏见:这是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人格相一致的倾向。就比如对于子君和贺涵产生感情,很多人会觉得子君本身就是这类人,她本身的人格就是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评价自身的时候会出现自利归因的现象,将自身的成功归结于内部(自身的努力、性格),将自身的失败归结于外部(情境差);对于他人一般是将成功归结于外部,将失败归结于内部。
回到今天的对于子君情感问题的讨论点,大家在讨论子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身的社会知觉,产生的评价或者观点不一也就不难解释。然而当我们知道社会知觉是如何产生后,个人觉得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归因有两种:内部和外部,即时刻提醒自己归因过程中要做到平等
2)需要谦逊,对别人归因时需要将归因的条件信息作为一个假设条件,获取到新的信息后要调整方向
3)意识到你可能曾经是错的,也可能曾经是对的,因为我们所有的归因信息都是有限的,都有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