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讲述了贵族公子光源氏纷繁复杂的情史,其中穿插了平安时代的政治、宫廷生活,以及贵族的各种雅趣,如赏花、制香、奏乐等。在这本鸿篇巨制中,紫式部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女子,她们或纤弱美丽,或沉静优雅,或高傲坚韧……各有其吸引人之处。
紫式部很擅长描摹这些女子的美,她利用不同的花来象征不同的女性,并赋予这些女性花儿的特点。在书中,大部分的女性都是以花来命名的,比如:葵姬,夕颜,槿姬,末摘花,花散里,末摘花等等,这让人物更有辨识度,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最近细细品读了这部著作,发现以花喻人的部分特别有意思。用花来比喻美人不仅是文学传统,具备文学上的意义,还暗含着日本独特的美学思想,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三个维度解析《源氏物语》以花喻人的独特魅力。
文学意义:名花倾国两相欢,以花喻人是文学传统
紫式部很会以花喻人,她用花来写美人,不仅取其外在,更看重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以期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第34回《新菜(下)》可以说是以花喻人的高峰。这个篇章里面,源氏为了庆祝自己的生辰,召开了女乐大会。三公主,明石女御,紫夫人,明石夫人等人带上各自的乐器,闪亮登场,为源氏倾情演奏乐曲。紫式部对这几个人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三公主娇小玲珑,她没有艳丽之相,但高贵秀美。紫式部将之喻为“二月中旬的新柳,略展鹅黄,而柔弱不胜莺飞。”而她的头发从左右两旁挂向前面,很像青青的柳丝。——这个比喻很贴切了,将三公主的稚嫩和娇弱,描摹得入木三分。
明石女御(光源氏的女儿)姿容优雅,比较艳丽。书中形容她,“举止端详,气品高贵,好比盛开的藤花,当夏日群花零落之后,独自在晨光中开颜发艳。”在第28回《朔风》中,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这小女公子可说是藤花。藤花开在高高的树梢上,临风摇曳的模样,正可比拟这个人的姿态。”用紫藤花在树上随风轻摆,来描摹明石女御的优雅,很有美感,让人浮想联翩。
紫夫人头发浓密,身材匀称美丽,恰似春天的樱花,然而又比樱花更加优美,这容颜实在是特殊的。紫式部对紫姬特别偏爱,赋予紫姬樱花的形象。源氏刚认识紫儿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孩,恰如春天里美丽又柔弱的樱花。后来,他把紫儿培养成人,紫儿出落得愈发标致。在女乐大会上,紫夫人大概三十多岁,很有成熟妩媚的风韵,这个时候的紫夫人,大概就是春天里,繁密娇艳的八重樱了吧?
明石夫人气度悠闲,容貌妩媚,“看到这人,好像闻到五月橘连花带实的折枝的香气。”其实,明石夫人更像龙胆,在第二十八贴《朔风》中,紫式部曾经说过,明石姬爱好龙胆和牵牛花,并且用心栽培。龙胆看似不起眼,却很坚韧,自有其美丽。明石夫人出生低微,但是冷静高傲,隐忍倔强,和龙胆的气质很吻合。
这是一场盛大的女乐会,源氏非常享受。但在旁人看来,这些女子姿态各异,各具美感,又何尝不是一场群芳宴呢?用花花草草来比喻女子的段落,散落在书中许多地方,读书的时候,有种寻宝的感觉。
说到以花喻人,这应该算是一种文学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他暂且不论,我们国家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许多“以花喻人”的句子。比如: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除了直接用花来比喻女子之外,《诗经》还喜欢用花起兴,引出美丽的女子,就像给即将出场的女子布置了绚丽美好的背景。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何彼秾矣,棠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读着这些美丽的句子,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美丽女子和鲜花交相辉映,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源氏更是将这个传统演绎到极致,她笔下的这些女子,都有属于她们的花。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能描摹出她们的美貌,也能传递她们的精神和内涵,读来让人齿颊生香。
《源氏物语》这本书大概是1001-1008年间写成,比中国的红楼梦还早大概700年,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紫式部的以花喻人,不仅传承了“以花喻人”的文学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美学意义: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演绎“物哀美学”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的“物哀美学”。什么是物哀?简单来说,就是美到极致之后复归平淡或消亡,这种美学思想跟日本的宗教和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花草树木里面都藏着精魂。与此同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这让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什么都不长久,都会消失。于是,物哀的思想应运而生,根植在了日本人的意识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觉得稍微更改下,这句话也能表达物哀之美。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物哀就是美好的东西不长久,终究会走向毁灭,终究会消散。这种毁灭不是人为的,而是不可抗力因素造就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大概就是物哀之美。
《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的物哀美学时代,而以花喻人正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体现。把这些女子比喻为花,则她们越娇艳美丽,毁灭的时候,就越让人心疼。比如:书中的紫姬就是物哀之美的极致。
上面我们提到过,紫姬像樱花,紫式部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对紫姬外貌的描写,极力渲染紫姬的美貌。书里面曾经用夕雾的视角,来描述过她的美丽:
“气度高雅,容颜清丽,似有幽香逼人。教人看了,联想起春晨乱开在云霞之间的美丽的山樱。娇艳之色四散洋溢,仿佛流泛到正在放肆地偷看的夕雾脸上来,真是个盖世无双的美人!”
除此外,源氏也一直惊艳于她的美貌,在心里揣度,
“从无论哪一点上看来,她的气品都很高雅,周身没有一点缺陷,可使见者自觉羞惭。相貌艳如花月,姿态新颖入时。加之种种优雅的熏香融合集中,这便形成了一种最高的美姿。今年比去年更盛,今日比昨日更美。永远清新,百看不厌。源氏觉得奇怪:怎么会生得这样美丽呢!”
樱花是日本的象征,生得绚烂美丽,花期极短,零落时静默,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它兼具美丽和哀愁的特质,最能体现物哀之美。紫姬也正是如此,紫式部将她的美渲染到极致,越是美丽,消亡的时候就越让人悲痛。
光源氏抚养紫儿长大,要求她各方面顺自己的意,但紫姬并非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只是将伤心和不满埋藏在心里。在那样的年代,她无父无母,没有任何依靠,屡次想出家,最后也被源氏阻挠。紫夫人最后病死了,死的时候,年龄大概还不到四十岁。
紫式部没有写她得了什么病,但据我猜测,应该是抑郁症或者是癌症。男人寻花问柳,女人很容易情志郁结,引发乳腺癌、子宫癌之类的疾病。源氏这样放荡,还让紫姬隐忍,是很容易憋出病来的。
你看,这么美丽的人儿,最后也还是会香消玉殒,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紫姬去世以后,源氏悲痛欲绝,每天神思恍惚,后来出家,最后也跟着紫姬去了。小说的第41回,只有标题“云隐”,而没有正文,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意味深远,将物哀演绎到极致。
社会意义:零落成泥碾作尘,揭示女性的遭遇和命运
花儿因为外貌,品性以及生命力的不同,会拥有不同的遭遇。散文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经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源氏物语》中,几乎每个女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这些花儿构成隐喻,来揭示她们的命运。不同的花也暗含着不同的命运,在这里,想说下夕颜和朝颜这对“姐妹花”。
夕颜是葫芦花或者瓠花,白色的小花,美丽又娇弱,开在那些破败脏乱的墙角边,夕颜其人也如同这种花,父母早逝,无依无靠,刚开始,她被头中将看中,结果被抛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无意间搬到源氏乳母的隔壁后,她和源氏结缘,原以为找到依靠,不料,好景不长,两人在野外幽会的时候,夕颜被六条妃子的生魂袭击,当场死亡。光源氏说夕颜是”薄命花”,而夕颜本人的遭遇也印证了“红颜薄命”的话。
在日本平安时代,女子的身份低下,命运不能自主,她们需要依附于男子。在家里,她们需要仰仗父亲,出嫁后,她们要依靠夫君。所以,大部分人的命运,就像美丽脆弱的花儿一样,容易被雨打风吹,甚是可怜。夕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书的后半部分出现的浮舟,也是让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只能跳入宇治川寻求解脱,好在被人救起,万念俱灰的她最后遁入空门。
与夕颜相对的是朝颜,也就是牵牛花,日文中的“槿”表示牵牛花。朝颜这个名字很美,我喜欢把它解读成“早晨的笑脸”,牵牛花迎着朝阳开放,蓬勃有生气,代表着活力和希望。槿姬的际遇,也恰似朝颜那般,迎着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槿姬出生高贵,父亲是桃园式部卿宫,桐壶帝的兄弟。
槿姬头脑清楚,也懂情趣,源氏也曾对她示爱,面对风华绝代的光源氏,她也心动过,然而,她深知源氏是个薄情郎,她不愿意像其他女人那样,陷入和源氏的感情纠葛里。所以,她终身和源氏维持着柏拉图式的关系,这反而让源氏对她恋恋不忘。
《红玫瑰》里面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在光源氏心里,槿姬是“可与纵谈寻常世事、省识四时情趣、不乏风流逸致、而能作友谊之人”。
除此外,书中的花散里,人生结局也相对较好。花散里的象征之花是“橘花”,出自源氏的和歌,“杜鹃也爱芬芳树,同入橘花散里来”。花散里就橘花一样,相貌平凡,没有才艺,但却自有沁人心脾的力量。
她善解人意,懂得倾听,有种知心大姐的温润气质,源氏面对着她,总能敞开心扉,痛快地聊聊天。在源氏心里,她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正因为如此,源氏才将夕雾、玉鬘先后托给她抚养,而花散里的晚年也过得平静满足。
诸如槿姬、花散里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源氏物语》中的一抹亮色,她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女性另外的可能性,缓解了书中那些命运坎坷的女子带来的沉重感。虽然社会环境恶劣,但她们还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格,谋求到了相对较好的前程,这给了我们安慰和希望。
总结:
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的以花喻人,既描摹了众多女性的美丽,又以花的气质来象征人物的性格,达到形神兼备。除此外,以花喻人还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花儿越美,凋零的时候就越让人伤感,这种美丽又哀伤的感觉,开启了日本的“物哀美学”。与此同时,不同的花儿也有不同的遭遇,以花喻人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看似信手拈来的“以花喻人”,其实暗含着紫式部的巧思,值得我们反复咂摸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