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朋友圈刷屏
今天抽时间看完了。中间在描述姥爷和外孙女的天伦之情以及可以料想的结局时,有过情绪波动。其余都很平静的看完文章。
很佩服作者,不煽情、不抱怨指责。剔除了自己的情绪和评判来记录了家庭成员生病去世的完全过程和个中思考。完整的客观理性记录,价值非常大。
行文中,我多少也看到作者有反思的痕迹和可以做的更好的意味。由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风险意识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险盲。不要觉得我是推销保险的,保险只是降低人生中某些部分风险的工具而已。人生的整体各方面都需要控制风险,怕的不是没有保险,而是完全没有风险意识,充斥着各种思维盲点。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就像文中作者记录的妻子一家人的口头禅:“不当害,不当害。” 可以看出作者妻子一家人都是真性情的人,但命运不会因为你是真性情的人,疏忽各种风险,就给到特殊庇护。代替的只有当头棒喝,把你敲醒。
像姥爷借钱给土豪朋友缺乏正规借贷手续、家庭成员流感的交叉感染、家庭成员重疾保险的意识淡漠……充满着各种侥幸心理,每一件事情都为后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差点压垮这个年轻的家庭。
这个时代的快速变化,让我们享有各种机会的时候,风险也在成正比增长。我们拥抱变化,但更要控制我们能控制的风险。
如何控制?
如果能把握大部分控制点,事情就基本可控。两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
比如,像文中,医疗保险是一层,商业重疾险是另外一层,层级与层级分开布点。单点可控,是说风险范围和程度。像文中姥爷就是完全失控的单点,病毒性感冒可能传染其他单点,医疗保险和商业重疾险的双真空。
这样影响范围广,程度严重的失控单点,后果可想而知。
2.冗余备份
在生活当中,我也在为“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做准备。比如你每天去公司,要拿钥匙开门。虽然你有检查钥匙的习惯,但是仍有各种突发情况,可能导致到了公司门口却无法开门,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你自己的随身包里放一把备用钥匙。这就是一种冗余备份系统,而它背后是一个概率思想: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我们可以采取冗余备份系统,让这一问题的发生不至于给我们带来致命的影响。比如,毕业论文除了存在电脑里之外,一定要备份在U盘和云端,因为损失的后果你是吃不消的。
用冗余备份构建立安全空间。
3.反思能力
作者行文至快结尾处,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问题。作者的收入是全家人的几倍,为什么做决策的却往往不是自己?
事情发生到最后,每个人都有责任。不推卸责任,承担起该承担的部分,逝者已去。生者还要好好的生活下去。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海灵格
4.正视死亡
个体和文化都有死亡禁忌,我们不敢去直接谈论,怕鬼是最直接的表现。
其实这是我们死亡恐惧的投射,你我都怕死,原因主要有三种:生前受苦、死后所属、后悔当初。
作者也在想,这一切的医疗过程中,到底是不是岳父本人愿意的。
人都会生老病死。但生前如果正视死亡,可以做更好的准备。
生前受苦可度:生前预嘱、安宁疗护、 知情权
生前预嘱是拿回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让自己亲人担负本来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安宁疗护是一种让自己尊严离开的机会。简单来说——我们有不疼的权利。知情权更多是说给儿女的,父母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脆弱——何况,不知道其实比告知更加可怕。
真的很感谢作者如此翔实客观的叙述。
愿逝者安息。
文章留言中,大多比较悲观,好像在说一次次的提醒你离开可能是一件很偶然,很规划外的事。所以,跟每天“一期一会”也许是个好心态。
我们倾向于把无常跟失去什么联系起来,然而,所有我们生命中正面的潜力能够被实现,都是因为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