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这样的民间说法把冲突的结局取决于领导的道德和性格,其实君臣的冲突的关键不在于君和虎,而在于“伴”。
刘邦:曾经满足了臣子对主公的所有幻想。
刘备前半生是亭长,至于当时他的职位及品行,萧何早年曾经说他“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意思是“刘老三喜欢说大话,真正做事儿不太靠谱。”
虽然萧何这样说刘邦,但是他们的感情很好。譬如刘邦去咸阳出差,别人随礼三百钱,萧何随了五百钱。到后来的论功行赏,他多封给萧何两千户食邑,已酬谢当年多随的两百钱。
所以当时的刘备是一位很好的老板:愿意听从你的合理建议,对利益分配也大方。
而刘备当时自己也总结说,成功的关键是能团结那些绝顶聪明的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作用。
吕雉:容易被忽略的合伙人。
吕后当时做的事情便是杀害很多曾经帮助过刘邦的人。
为什么?她其实是在帮助她的儿子除去敌人。因为政治斗争,韩信这样实力超群又不安分的顶级业务人员第一个被干掉了。
能从底层爬到权力巅峰的女性,基本都拥有非常高超的政治手腕。我们一定要看的深,专注女政治家。
萧何:保全自己是官场斗争的第一要务
萧何通过献计杀害他曾经鼎力推荐的韩信,说明他在官场上是一把好手。这样的人一直用出卖和放弃来打消领导起的疑心。
举个例子:当然萧何在楚汉战争的时候主持后勤工作,刘邦派使者多次慰问。于是,萧何就把自己的家人送到军队做人质,打消了其疑心。
通过这点我们会发现,没有谁是天纵奇才,生来就什么关系都懂,有的时候明白人一点拨,聪明人就会发现一个未知的世界。
萧何是聪明人,亲族、财富、声誉,只要能打消主公的怀疑,随时都可以牺牲。然而即使这样,刘邦也把他关进牢狱待了几天,敲打他“有成绩就要归于主上,有罪过要自己承担,不要只顾着向老百姓讨好卖乖”。
多可怕,你觉得是妙计,领导早就看透了!很多二把手特别害怕领导,完全不敢造反作乱,就是因为畏惧领导的眼光,他全知道!
张良:我只忠于我主公
张良救过刘邦的命,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意见:
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裔;
在楚汉相争时,和陈平一起建议撕毁条约,立刻攻击西楚,终于获得胜利;
在击败项羽后,提议建都长安,后来七国之乱时,朝廷军正是依照张良的规划,沿着长安顺流而下进攻关东。
他与刘邦的关系,就是老板和秘书的关系,给予建议,不要求过多的赏赐,善始善终。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刘邦为了自己的孩子,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当然韩信也害死了自己:一方面他非常自恋,忽略他人的利益甚至性命。另一方面,韩信天真地相信“汉终不夺我齐”、“终不负我”,放弃了裂土封王的机会,也就相当于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痴迷于琢磨对方的心思,而没有根据大利益来行事,这是韩信败亡的关键。
陈平:我从扮演一个名声很坏的人当中受益
刘邦的身后事这么安排的:用吕后来制衡战功赫赫的部下。吕后会护着儿子,但儿子的那些表哥、舅舅们又坐大。为了制衡吕家人,刘邦又安排了陈平。
陈平用计奇诡,智谋不逊于张良,陈平名声很坏,传说他和自己的嫂子有染。
但这也恰恰是刘邦敢放心用他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有道德硬伤的人,陈平如果要闹事自己干,毫无号召力,这么污的人做不出什么对汉室很不利的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现象:一个智力很高的人,如果有一些小小的缺点,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职场上也是类似的,业务能力特别出色的人,如果有一些无伤大雅的毛病,让领导放心了,反而可以更踏实地用。
刘邦另外安排的周勃、王陵也各有缺点,每个人都没办法独自霸占朝廷,但三个人一起联手的时候,就能够铲除奸佞。
他算出了身后的十年事,看到这一步的时候,还会简单地觉得他没有本事、就是一个流氓么?
最强的武将、最强的丞相、最强的军师,都匍匐在刘邦脚下。
别人懂的,都是业务。
他最懂的,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