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件我前两天看到的事情:
那是个美妙的午后,我在绿叶环绕的泳池边的躺椅上悠闲地看书。不一会儿来了一家人,夫妻俩带一男一女两个小孩。
从孩子下水的那一刻,我耳边就没法清静了。岸上的妈妈不停的冲着水里的女儿喊:"你手脚要动起来呀,干嘛在那里一动不动,动起来才能游呀!"
七八岁的小女孩或许是没听见,继续套在泳圈里与弟弟在水里做自由漂浮状。两个孩子,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嬉笑着享受在水中滑行的乐趣。
见孩子对自己的建议没有反应,这位妈妈便急了,更大声地向水中的爸爸喊道:"你让他们游一下嘛"边说边在岸上用手比划。
爸爸教孩子们基本的游泳姿势,练了几下,小女孩便不学了。妈妈见状急赤白脸地开始训斥:"是你要来游泳的,来了你又不学,那泡在水里有什么意思?"小女孩儿被训,委屈的哭了,干脆手拉扶梯什么都不做了。
这位妈妈犯了一个许多家长经常犯的错误一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太希望孩子学到些什么,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孰不知孩子对事物是需要一个认知感受的过程的。许多事物对家长来说司空见惯,但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新生的,也是陌生的,他们需要慢慢熟悉才能放手去驾驭。
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束缚孩子,你认为应该学的东西孩子未必需要,也未必认可,不要把你认定的强加给孩子。
谁规定到泳池里就一定要学习游泳?孩子漂在水上,感受到水的浮力,这种乐趣不次于游泳吧,这也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呀!
在游乐场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家长拽着孩子,从一个游乐设施急匆匆的赶到下一个游乐设施前排队。中途孩子磨蹭或者好不容易轮到上游乐设施孩子却不想玩儿了,家长都会急躁起来,因为他们的观念是:花钱花时间就是冲这些设施来的,如果不玩就是吃了大亏。此时,孩子或许只是对树荫下的蚂蚁产生了兴趣。对孩子来说,观察小蚂蚁的乐趣与坐过山车,滑滑梯是一样的,在他们的认知里面没有哪个更值哪个不值,对他们来说同样有收获。
家长要做的就是放下功利心,耐心陪伴等待,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学会了观察,也说不定会发现些自然界的小秘密,这岂不是一种收获?
在博物馆看到这么一幕:小男孩认真的把小铁球放在细细的轨道上,让它在规定时间内滚到对面的小洞里。一次又一次,都失败了。父亲走过来,看着孩子放在轨道上有些歪斜的小球,说:"你这样肯定不行,都没对齐,怎么会滚的滚到洞里?"孩子听完又重新操作,结果中间有个零件挡了一下,导致失败。父亲又说:"我就知道成功不了,你没看见这个零件吗?应该先把它扳到上面,来,我给你演示一下。"父亲当然成功了,他让孩子再试试,小男孩却毫无兴趣的跑去玩别的了。
作为成年人,当然比孩子经验丰富,认知深刻,我们一眼能看出的原理和结果,他们需要琢磨好长时间。正是这个琢磨研究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大脑,让他们体会到乐趣,同时无形中有了探索意识。不幸的是家长的急于求成扼杀了这一切。
在孩子没按照家长预期去做时,贸然地给予指导干预,是家长的通病。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行,情绪受挫,很难再提起学习,探索的兴趣。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孩子,给他们摸索的机会,给他们选择的权力,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