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推荐国学书目时曾言: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又言:
将全部《论语》拆散,标举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
受其启发,我也尝试在通读《论语》后,按类对《论语》做一总结解读。
此为分类解读第二篇,总结《论语》中的学习原则与方法。己见虽多有浅陋,却觉此法甚好,有助于更好理解《论语》。
一. 笃志求道
学习首先要立志,立志于学,则心中所思所忧的是如何提升学问、追求善道,而非汲汲于富贵,整天想着怎么去赚钱或做官。
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是说能长期潜心于学而不求禄,是很难得的。但孔子并不反对学生去做官,他的学生问干禄、问为政,他也乐于解答。例如,子张学干禄,孔子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又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是说首先要努力学习,打牢学问根基,提升道德修养,然后才是做官得俸禄,而不要急功近利地追求官禄。真正学识渊博、才德兼备了,禄也就自然易得。
可见,孔子反对的是不学道求道而追逐名利官禄,他认为做官也只是践行仁道的一种方式,而非为了谋求富贵。所以,当冉求为季氏聚敛钱财时,孔子愤怒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重仁重道,他希望学生能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通过立志学习,提升能力品德,去守护和发扬仁道。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和生活准则。
附:相关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二. 勤敏好学
立志于学后,就应勤敏地去追求学问,每天都学习一些自已所不知道的,并且不要忘记已经学到的。
孔子”敏以求之“、”学而不厌“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需知学习的进、止都是由自己决定,如果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就不会去追求进步;如果心中好学乐学,时时”就有道而正“,则自可进德修业,日新又新。
附:相关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 谦虚善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旦陷于自满,就会停滞不前。
学习的过程中,要谦虚地去向别人求教,不要自以为多能而不愿向他人学习,更不要不懂装懂。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当多闻多见,善于观察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样,学问道德才会不断进步。
附:相关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四. 学思结合
孔子提倡学思结合,认为只学习而不思考,容易陷入迷惘,不知所从;只思考不学习,则容易走进死胡同,惑而难解。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吃不睡,整天思考,是无益的,不如去学习;但如果学习时不加思考,不多问问"为什么?怎么办?",也是不可取的。
附:相关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五. 温故知新
学习后进行温习,才不会忘记所学,并可以通过温习思考,获取新的心得体会。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其身的一项,就是是否温习了老师所传授的内容。
附:相关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六.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习惯。
老师不可能事事都教导,当传授一方面时,自己应积极思考,推究相关联的其他方面。读书学习同样如此,不可只见一隅。
附:相关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七. 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不管是用于提升修养,还是应人处事。
学习应用于实践,实践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习,如此学用相长,把所学应用到日常待人接物上,贯彻于平时言行思想中,方是真学问。
附:相关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