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楚国大夫屈原,最近我总是寝食难安,因为端午节马上又要到了。
每逢端午节,你们就会想起我,就会想起来要赛龙舟,要扔粽子到江河之中,以保鱼儿不会吃了我的肉身,对此我真是感激涕零。但是,我收到的粽子已经挤爆了我在阴间的房子,还有阴间的停车场,大多都发霉了,阎王勒令我今年端午节前解决掉,否则就把我赶出去做孤魂野鬼。我踌躇再三,还是觉得有必要到阳间来搞个见面会,一来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照顾;二来也是澄清误会,把粽子的问题解决了。我想大家也不忍心我在人间四处漂泊、无家可归吧!
因为我千百年没回阳间看过了,不知人间境况如何?所以今天我特地上来彩排一下,选个好地方开见面会,以免我的粉丝太狂热,到时候鲜花载道,交通堵塞,要是出个踩踏事件就不好了。这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
我刚一上来就听见咿咿呀呀一阵乱叫,我一时好奇,寻声而去。恰见一位少女甚是粗鲁地翘着二郎腿看一部叫《思美人》的电视剧。我仔细一看,嘿,原来是在讲述我的传奇一生。由当红小鲜肉马可饰演我,人长得倒是帅气,颇有我当年飒爽英姿,嗯,不错,不错——嘿,他怎么说自己姓“屈”呢?我叫屈原没错,可我不姓屈啊。简直气煞我也!禄蠹,简直是一群禄蠹!
我愤然回到阴间,思来想去,不能让你们继续这样误导子弟,贻笑大方。所以我秉烛夜书,写下这洋洋洒洒一份扫盲文,希望后世不要再以讹传讹。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就有了“姓”。“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后来由于人口繁衍很快,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用你们现代的话来说,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氏是姓的分支,从一个姓里面可以分出很多氏。姓是血缘符号,氏是家族分支符号。所以自周以来就有“同姓不婚”的传统,两家人如果不同氏而同姓,是不可以缔结婚姻之好的。
在我那个时代,有“姓”又有“氏”那可就是贵族的特权,是父系社会权力的象征。而且在咱们贵圈里,有个关于姓氏的潜规则,“氏以别贵贱”,氏是贵族男子的专称,女人才称“姓”。所以,“屈”是我的“氏”,而不是“姓”。那我姓什么呢?其实西汉的司马迁早就告诉你们了,“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身份高贵着呢,我和楚怀王同姓。等等,我不姓“楚”,楚怀王也不姓“楚”,那我们姓什么呢?去年热播的《芈月传》讲的就是楚怀王的妹妹芈月,现在知道了吧,我姓“芈”。
除了姓,还有端午节和粽子也让我倍感困扰,虽然我知道大家都是一番好意,但是我却不好意思装聋作哑。千百年来,人们以讹传讹,说因为我在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所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我。但是,我不得不说,端午节及粽子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因为我投了江才有了端午节,而是我选择在端午节那天投了江。
最早把端午和我挂钩的人是南朝梁国的吴均,他说:“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可是他至少比我小750岁!如果说端午真的是为了纪念我,那这七百多年你们都干嘛去了?
况且,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比我出生要早得多。
另外,端午要纪念的人好多——介子推、伍子胥、越王勾践、曹娥……这里面除了曹娥,都比我大。我是战国的,他们都是春秋的。所以说,不要给我太大鸭梨,从时间上来看,端午真的与我无关!希望大家在祭奠文人先贤之前,至少也了解一下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不要随波逐流,舍本逐末,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