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从鼓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语言密码
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选自《吕氏春秋》的一篇小古文。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道的人也许并不多,能够细细道来的也许就更少了,但是他们二人的故事为后世创下了两个经久不衰的词语,一个是“知音”,一个是“高山流水”,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使用这两个词语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声气相连的特殊情感。
《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一共四句话。课文是如何做到用四句话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讲清楚的呢?课文用高度简练,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浓缩概括成了四句文言文,就是对事实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直接陈述。这样的文章对于不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的人来说可以起到一个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对于深入理解二人之间情感有些不足,学生也很难深入的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含义。所以我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下了一番功夫,我把所有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读了一遍甚至是多遍,才得以对这篇古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语文要素是想象。艺术和语言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所不同,音乐、绘画、表演都是直观的,但语言描写是间接的,需要靠想象力去补充。艺术和语言又都是依靠形式组织的,所以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题材,内容和情感用什么样的形式恰当的表现出来,这个形式是规律,也是秘密。所以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他的落脚点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把艺术表达出来的,一个是读者通过语言的描述能否想象艺术的美。对于教师来讲,关键之处在于解读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就是语言这种艺术形式的规律和内在形式。
学生并非是初见小古文,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杨氏之子》,部编版甚至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司马光》,所以学生的起点是已有学习小古文的经验,不需要重点强调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再说想象,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已经进入想象的训练,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象训练,所以到了六年级,想象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更加抽象的想象力训练,结合语言文字描述想象音乐、绘画和表演动作等。
基于以上对文本、教材和学生的解读,我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1.字词教学
2.朗读教学
3.疏通文意
4.从语言文字中想象音乐的美
5.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
6.课文是如何写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7. 深入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 字词教学(用字理识字教学讲授“鼓”字)
2. 朗读教学(初读读准读流畅、再读读出情感和节奏、三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韵味)
3. 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4. 想象语言文字描写的音乐之美(补充资料《伯牙绝弦》、音乐、抓住重点句子体会)
5. 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6. 课文是如何描写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补充资料《伯牙绝弦》对比语言之间的差异,体会描写和叙述之间的区别)
7. 深入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深刻含义(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想象音乐之美。(方法:读语言文字,感知音乐之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听音乐辨析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2. 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情感。(分层读语言文字逐步感知二人之间的情感,从弹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情感升华。)
教学准备
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伯牙绝弦》(发给学生)
音乐《高山流水》、《黄河怒吼》、京韵大鼓《俞伯牙摔琴》
课前作业布置
1. 朗读课文
2. 结合课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 想一想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为什么
教学流程
(一)对话导入(3-5分钟)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好朋友,你觉得哪一个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的为什么?(学生谈,教师引导)
那你们知道把最好的朋友叫做什么吗,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们二人之间的关系:“知音”、“高山流水”,你们知道这两个词语最开始是形容谁的吗?那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伯牙鼓琴》
古人为什么是鼓琴呢?
我们来看看“鼓”这个字:鼓字的左半边是古代立起来的鼓的样子,他念壴,右半边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最开始是(扑),后来变成皮,在后来变成了支,用手拿着鼓棒敲鼓。后来鼓就引申为弹奏乐器的动作,所以古文中大部分写弹奏乐器都用的是鼓,而不是弹。
(二)初读——疏通文意(5-8分钟)
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了,我知道读课文对你们来说不是难事,找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刚才他朗读中有一个词语读的特别的准确“少选”中的少,这个词语是不是去超市买东西,你妈妈说少选一点的“少选”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古文的一个小方法就是结合课下注解。
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种方式,你还会不会读。老师来说意思,你们对应意思找到原文中的句子,我们对比的来读一读好不好。
师: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挺亲。
师:刚开始,伯牙心里想着高大的山川而弹琴,钟子期说:“”好啊!弹得太好啦!就像大山一样险峻。”
唉,哪个字是刚刚开始的意思?方字。
师:不一会,俞伯牙心里想着浩荡的流水而弹琴,钟子期又说:“好啊!弹得太好啦!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
师: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碎了琴,剪断了琴弦,从此以后再也不弹琴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值得他去弹琴了。”
哪个字是值得的意思?
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文章的意思。
(三)再读——想象音乐之美(10分钟)
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呢?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俞伯牙的知音,读了文字的部分,你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音乐是巍巍乎若泰山,什么样的音乐又是汤汤乎若流水。
把你想象的音乐描述一下。
我们来听两段音乐,然后你来告诉我哪一段是巍巍乎若泰山,哪一段又是汤汤乎若流水。
播放《流水行云》和《溟山》
同学们再用语言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师: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呀,他真的懂琴声吗,会不会是蒙的,会不会恰巧就听懂了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来说说
学生说理由
是啊,我们来看看《列子》中也有一篇,描写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叫《伯牙绝弦》,内容几乎是相同的,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什么意思啊?
是啊,那你能不能再想象一下,俞伯牙又弹了哪些曲子,钟子期听了之后,又说了什么话呢?
伯牙志在 ,钟子期曰:“。”
所以,这知音的第一层含义,恐怕就是能够听懂他弹奏的音乐的人叫知音。
(四)三读——体会情感(10分钟)
俞伯牙就为了这么一个能听懂他的琴音的人,就摔破了琴,剪断了弦,再也不弹琴了,你们觉得俞伯牙这样做值得吗?说说你的理由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钟子期与俞伯牙相约第二年同一时间,再来相会,没想到,相会的时间还未到,子期便死了。按道理说,也就没事了。但,子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和俞伯牙的约定,所以他死后,你要替我完成这个期许,看见俞伯牙把他带到我的坟前。
俞伯牙也果真信守诺言,第二年同一时间,来找钟子期,但没有见到钟子期这个人,他在江边弹琴,琴弦弹段好几根,俞伯牙心想不好,该不会是子期有事,果真未见其人,只见到了一个坟堆,你说俞伯牙心里会有多难过。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便在此,谁也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我知你会来,死也等着你,我知你等我,如期来相会,看来知音并不仅仅是能听懂音乐的人,还是什么的人?品德相同,心心相通的人。
让我们把一首诗,再读一遍。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后来,许多文人墨客,把他们二人的故事写成了诗歌,谱成了曲子,编成了故事。
比如: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京韵大鼓《俞伯牙摔琴》
经典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五)四读——读出韵味(6—8分钟)
最后,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很感人肺腑的故事,可是我们的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对比《伯牙鼓琴》和《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吗?
确实课文的表达更加简洁,概括,不加以任何修饰和观点,直接陈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他所记之事尊重历史的原貌。而《列子》和《三言二拍》所以更注重文学化的表达,更有趣味。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你现在是否理解了什么是“知音”什么又是“高山流水”?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高山流水既是俞伯牙所弹之曲的名字,又是二人相会之处,借以此来形容二人之间的情感最恰当不过了。
最后,让我们一边听着《高山流水》,一边再把课文读一遍。
下课
>��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