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爱弥儿》却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星期,刚开始看《爱弥儿》觉得有些枯燥,感觉和我们的生活现实相距甚远,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有意思,孩子的教育,无论阶级和时代怎么改变,都有一个永不更改的宗法。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他的教育关键词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这个教育法则与我们现在社会的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当我读完《爱弥儿》就觉得这样的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但是“自然教育”于一个人而言无疑是最经典的教育,是最能成就孩子自身发展的教育法则。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教育贯穿了爱弥儿的从孩童至婚前时期,分为五卷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一卷,婴儿期
0-2岁卢梭告诉父母要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很喜欢卢梭的那句: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长度,而取决于我们能从中获得多少感受。
在婴儿期孩子可能要承受的出牙痛、肠绞痛等等的疼痛,但是这些都是孩子必经的成长经历,孩子一旦经受住这些考验,生命就会变得更加顽强。
卢梭还提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这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主角是母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卷,儿童时期
卢梭以 2 ~ 12 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 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 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 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卢梭在这个时期花了大量笔墨写童年,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教育理论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实也是相反的,我们标榜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给孩子强加了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我们强加给他们的那些不确定的未来,我们牺牲了他们的现在。
卢梭提到真正对孩子的爱护是给他们足够的嬉戏和玩乐的空间,培养他们善良的品行。
卢梭在这个时期提到了孩子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呈现给他的他会一成不变的反射回来,自己却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我们灌输给他们的那些概念性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在这一时期孩子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是他们获得感受的最佳方式。
第三卷,少年期
卢梭以 12 ~ 15 岁的青少年为教育象, 他认为青少年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孩子阅读“世界”这本书,而认识这本书的唯一的老师是感觉和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孩子的理性,而不是施教者的权威,一旦施教者的权威压过了孩子的理性,孩子就会失去自己的见解。
人的奴性从教育中来的有多少?我们从未去反思过,但是卢梭的这个观点能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是引导但并不能主导。
第四卷, 青春期
卢梭以15 ~ 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 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 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孩子敏感、暴躁、易怒,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个神秘的微笑、一个诡异的表情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这个时期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和性情。
第五卷,婚姻
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 他以10 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 应该如何教育, 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这一阶段的爱弥儿开始接触各种情感和道德情操,爱情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卢梭给爱弥儿假设的爱情对象苏菲是一个卢梭心目中与爱弥儿非常匹配的对象,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在,都是值得爱弥儿倾注爱情的。所以他们爱情的结局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童话般的结局,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爱弥儿》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自由,自然。同时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这对后来的教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却与自然和自由悖而行之。
这本书值得关注教育的人学习和深思。
(怀左同学第三期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