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孟子说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两个人都是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前的很了不起的人。孟子呢,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所以,他们两个人是很有关联的哦。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每个小朋友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个小婴儿,很可爱很纯洁,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小朋友慢慢长大,小朋友之间就变得不一样了。有的小朋友爱吃甜食,有的小朋友爱打弹珠,有的小朋友爱踢球,有的小朋友爱看书。。。。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习惯。
注:关于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即便是儒家学派内部,对此的说法也不一样。在这里,采用的是孔子、孟子的说法。而正是因为性本善,所以才有可能启发道德的自觉,向仁义靠拢。
关于“性相近,习相远”,上面的解释还是比较表面的。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形而上的大问题。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婴儿出生时的天性是最接近于先天的本性,是善的。而一个人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沾染了不好的习气后,容易离本性越来越远。如何保持自己原有的朴素的本性,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是很不容易得事。所以,孔子说,大概只有两种人能做到,一种是“上知”,这个“知”通“智”,一等一智慧的人,一种是“下愚”,最笨的人。这两种人都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大概类似于“不忘初心”吧。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小朋友不好好接受老师的教导,那么可能会学坏。老师教小朋友呢,要一心一意,小朋友学习呢,也要一心一意,要坚持。
孟子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个下围棋的高手,叫弈秋,全国没有人能下得过他。他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个学生专心听老师讲,按老师讲的去做;另一个学生好像也在听老师讲,心里却在想着天鹅什么时候飞过来啊,我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也在跟着老师学习,却远远不如那个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是因为他不如那个认真听讲的学生聪明吗?当然不是啊!因为他学习不专心啊。
注:这个教,教的是什么呢?现在,小朋友呀呀学语开始,有心的爸妈就会教他们数数,给他们听英文歌,大一点了各种才艺班,兴趣班,画画的,钢琴的,英语的,书法的。。。小朋友会得越多,爸妈就越开心,越感觉自家孩子真是神童。而对小朋友的为人做事,教得不那么用心。
古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不接受教育的话,小朋友的善良本性受到后天的不良污染会改变。所以,他们认为先教会小朋友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教小朋友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