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鞅变法
三家分晋的时候,西边的秦国一心想着东进。在秦国的国都咸阳,第三十代秦君秦孝公嬴渠梁正在发愁呢。秦国自打当年被周孝王封为诸侯之后,就处在中原极西之地。秦穆公当年东进就是因为强大的晋国阻挡,因此没能出函谷关。
现在,韩、赵、魏三国更是频繁出兵伐秦,打得秦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因此,他必须要变法了。可是变法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秦国嬴氏贵族可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可不会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于是24岁就登基继位的孝公下发了《招贤令》,看能不能有贤明之人前来辅佐自己。要知道秦国的国际地位不是一般的低——周天子都不带搭理自己的!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沦为一面政治旗帜了,现在连面旗子都不理自己,可想而知这是国耻啊!他在咸阳宫的朝堂上对群臣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是国耻!国耻!孤要重振大秦威风,因此你们要好好甄选能人贤达之士,不可有误!”
此时的卫国有一贵族,名曰“公孙鞅”。其人“少好刑名之学”,是法家的一代人杰。他是个受到李俚、吴起影响很大的人,也想做个改革家。他到了魏国之后就在魏丞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并被推荐给第十一代国君魏惠王。他的才干深得公叔痤赏识,但是魏惠王可不认为此人有才干,只是勉强封了个小官做。
公叔痤觉得商鞅有大才,如此对待难免有屈才之嫌疑。到了他病重时,依然是不忘此人,他对来探病的魏惠王说:“大王,公孙鞅有大才,可使国家兴旺富强冠绝诸侯!大王若要用,请委以全权;如不用,臣请杀之!”然而刚愎自用的魏惠王在这一方面显然看低了公叔痤的眼光,他如同他父亲魏武侯一样,说:“孤不这么看。公孙鞅不过一小国贵族之后罢了。何况,孤王给他一个官位做,就已经是看在丞相面上了。可杀可不杀。你好好养病就是了。”
公叔痤立刻派遣家仆告诉公孙鞅:“我已经将你推荐给魏王。王必不用你。你立刻启程出逃,至于去哪我可就管不着了。我已经尽到了为人臣的本分,让魏王如不用即可杀你!”公孙鞅无奈,只好昼伏夜出逃离魏国……
一离开魏国的边境线,他就决定向西入秦,看看能不能在秦国谋求个好前程。于是他风餐露宿来到咸阳,决心想方设法面见秦君。可是秦宫不是那么好进的,怎么办呢?
于是他立刻开始刻意结交咸阳城数一数二的富商巨贾。与此同时,他通过各种渠道试着结交宦官。宦官虽为阉人,却是离秦君最近的人。而秦孝公也逐渐注意到了公孙鞅的存在,决意召见。
公孙鞅觐见秦君见了三次。第一次谈“大业”,讲的是三皇之事,秦孝公感觉十分困乏。他挥手对公孙鞅说:“……你费尽心思说的就是这些吗?孤觉得秦国不需要这些。你可以走了。来人,赏他一些盘缠,打发了吧。”于是公孙鞅只好回到驿站苦思冥想……
第二次觐见,他和秦孝公谈“帝业”遭到了同样的待遇。于是公孙鞅走访整个秦国,尤其是深入农村看到了井田制的弊端以及其他各种麻烦,回过头来再度入宫。
秦孝公又一次不得不面对这个“老熟人”。他很不耐烦地说:“孤已经是第三次召见你了。你这次又要说啥呢?孤希望你能够说出个名堂来。”公孙鞅拱手行礼,说:“臣这次要说的,乃是‘霸业’。以臣之见,大王要的不是别的,而是立刻称霸天下!”
秦孝公立马来了精神:“说下去。”公孙鞅于是道:“秦国以周孝王的马倌出身而成诸侯,本就是一种奇迹。历代秦君所致力的无非是国内安泰国外承平罢了。可是中原诸侯不承认秦国,视秦如蛮夷,并且不断出兵攻伐。为何?因为秦国的国力实在太弱了!臣以为秦如要称雄,必先变法!”秦孝公不自觉地把座位拉得更近了一些:“当年穆公就是如此作为,把秦国变成一代霸主!孤也是想要重振当年穆公的威风!”
公孙鞅点点头看着面前神采飞扬的年轻国君,说:“大王可知秦若想东出函谷关,最大的障碍是谁?”秦孝公答:“以前是晋国,现在是韩、赵、魏三国。”公孙鞅立马趁热打铁:“您圣明啊。正是如此。以前晋国存在的时候,函谷关以东那是铁板一块;可是现在三家分晋,那地方就是有机可乘。臣建议秦国变法当从军功制以及耕战制度开始……”
原来这一套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出去打仗杀一个人记一笔军功,根据杀敌数量给予爵位和土地;而且老百姓战时出征平时为民。换句话说就是“要么血洒疆场,要么耕耘垅亩”。
秦孝公很欣赏这个办法,更欣赏以法家见长的公孙鞅,他说:“自即日起,卿为我大秦左庶长。另外,孤委卿全权,你可以放手去改!遇到从中作梗的,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你的爵位是‘商君’。”从此,公孙鞅又名“商鞅”。
商鞅深知改革必先凝聚民心并树立政府的威信。因此他在咸阳南门树立一木头,并张榜发文:“能移动此木至北门者,赏金五百金。”老百姓觉得不太可能,但是衙门的公文和官印都在,谁也不敢当真。不过到底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群里真有人扛着木头放到了北门。于是,赏金如数支付……老百姓也就对秦政府有了信任感。
商鞅凝聚民心之后,就开始改革军方并拿王室贵族开刀,连王太子的老师也不放过!《大秦律》也经过修改,成为了更加适合变法的那一套东西。从此,韩、赵和魏国再不敢西攻秦国!因为他们发现秦国疯了……
原来“奖励军功耕战”这种制度颁行全国之后,秦军名将辈出。而且秦军士兵打仗的积极性很高,民间投军的热情也是不减反增。在战场上,秦军将士看待敌兵不再是生命,而是土地和功勋。有时候甚至发生过友军部队为了抢夺敌军首级互殴的事情……就这样,秦军在六国眼中就是四个字:虎狼之师!
周显王感到了恐惧。因为诸侯强大到压过周室已经很久了,可是从未有过一家诸侯的战斗力可以强大到这个份上!因此,他立刻下令派遣使臣前往咸阳赐封秦孝公,并使之不至于立刻伐周。
同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君开始思考救亡图存之策。毕竟秦的强大确实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秦孝公知道这是因为变法造成的好处,因此给了商君公孙鞅不少赏赐。同时又说:“孤知强秦必为卿之力也,当赏。你自即日起是我大秦客卿!而今七雄并立,皆愿争霸天下!怎么办?”公孙鞅沉思片刻,奏道:“这个事儿简单。大王请看:离着我秦国最近的是谁?是韩、赵和魏国。那么我们不如就拿这三个国家开刀,逐步打开局面!”
秦孝公忧心忡忡:“合着还是东进。自打穆公起就一直想着东进,但是从未成功。杀出函谷关孤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公孙鞅并不慌张。他看着地图对忧心的孝公说:“臣说过,以前由于晋国的存在,我们的东进之路才被阻挡。但是韩、赵、魏三家传到现在,矛盾已经不少了。您何不利用这些矛盾来个‘反间’呢?”于是孝公看了看三晋的地形指着韩国版图:“就拿它开刀!伐韩!”
于是秦军在秦孝公八年出函谷关,开始攻击韩国一路打到怀(今河南武陟西南),并在殷(武陟东南)筑城。这一年正好赶上韩国的国君韩懿侯薨,那是国丧 !韩国上下皆怨秦,太子姬武继位,是为韩昭侯。
韩昭侯知道秦军之利,感到惊惧。这位刚刚继位的新君四号不敢怠慢,赶忙下诏趁着国丧期间全国举哀进行反攻。但是“哀兵必胜”并不适合用在韩军身上,他们毫无斗志。只要看看秦军如狼似虎的攻击就知道了——秦军士兵杀敌绝对不看环境,甚至会误伤战友!
两年后,秦军伐赵并在元里那个地方和赵军血战,大胜而归!对于邯郸而言,败报可不只是丢了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那么简单,秦军还顺道打下来了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秦孝公看着御案上那些捷报,对公孙鞅道:“你现在升官了,孤让你做大良造!大秦兵威之盛,君功大矣!”公孙鞅俯首拜谢:“臣谢王命!从现在起,变法要更深一层次了。因为秦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秦国了!”
于是公孙鞅奉秦孝公诏令管理咸阳,并且修筑冀关。他根据法家那一套学说修订秦国法律,订立《秦律》六篇并且严格执法!他把沿用百年之久的井田制度给废了,而且开始按照户口征收军赋。结果秦国的国库财政稳定下来,各地官吏的俸禄也就有了定额……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秦国已经达到了“冠绝诸侯”的强盛地步。四年后也就是秦孝公十五年秦宫却出了事儿——秦国的太子嬴驷犯法了!
太子犯法,公孙鞅依然严格。他对秦孝公说:“臣以为法家讲究的就是是非曲直而非人情世故。因此太子殿下犯法当与庶民同罪!若此风不刹,何以正民风呢?”秦孝公深以为然,他回答道:“卿所言在理。太子是国之储君,如果连他都不遵守法度,不知道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可以说是天下变数奇多,孤都说不准明天会有什么先来临……这样吧,鉴于太子是储君,又是初犯暂且不予追究。但是!学生做不好事情老师是要受罚的。去,把太子太傅公子虔法办,不可宽恕!”
于是宦官去了东宫传旨,罢免了公子虔的官职并把他发配充军去了。就这样,一心为秦的公孙鞅无意间得罪了太子嬴驷……这就为他后来的惨死埋下了伏笔。可是就因为如此,秦国才出现了“法大用,人大治”的局面,更加强盛!
到了秦孝公二十一年秦军再度伐魏的时候,一路凯歌高奏!他们打下了西鄙城,并且诱捕了魏军大将公子邛,逼得魏武侯魏击割部分河西之地以求和……于是秦孝公将成帝王之业,成为了诸侯眼中最为可怕的存在!
对于洛阳来说,局势更加危急了。原本最弱的秦国如今强得“诸侯侧目”,成为了超级强国!换句话说只要秦孝公愿意,可以随时攻击周王朝的疆土,而周军自打周桓王之后就已经元气大伤,经不起折腾了。何况此时已经礼崩乐坏,没人愿意继续拱卫天子……所以,周显王决定除非不得已否则绝对不学祖先搞什么“圣天子有征无战”!
周天子默认了秦的崛起与强大,也就助长了秦孝公的野心。可是孝公毕竟干了这么多年国君,渐渐也气力不支了。到了秦孝公二十四年的时候,他终于一病不起,薨逝在咸阳王宫之内,享年四十八岁。太子嬴驷继位,称王,这就是秦惠文王。
那么,公孙鞅还能否和孝公时一样尽心尽力辅佐秦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