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带来的社交怪圈让我如蒙大赦,因为一个不唱K、不追剧而且不玩狼人的“无知少年”,往往难以在大学生们杯盘狼藉的饭桌上谋求一席之地。但现在很好,作为一个直逼星耀、市级排名、爆炸输出、甘于补位的钻石玩家,每当话不投机,抛出一手农药,总能让场面再度火爆起来,甚至,逾越种种鸿沟,在操作与配合的基础上斩获友谊,并建立更为良好的情感纽带。
三月末,人民日报在微博上批评《王者荣耀》歪曲历史,“小学生还能学好历史吗?”,而游 戏官方也及时回应,对游戏设定进行了调整。此事倒没有在我身边产生多大影响,毕竟我们都是考过初高中历史的,还没有忘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然而随着版本更新,游戏中多了一些新英雄,我忽然有些慌了,因为这些英雄对应的历史原型我竟然一个都不知道。如果人民日报之问变成“大学生还能学好历史吗”,我会瑟瑟发抖,即便我再也不用参加历史考试,也不必担心被抽查默写《出师表》。
和我怀有相似心思的人,无疑都是应试教育的批量产物。我们往往刚刚进入大一就忘记了高三的知识,却仍然能够凭借高超的应试技巧进行考前突击,并“出类拔萃”。
学了些用不到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以这种“无用之学”的态度,消遣了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比如历史,比如语文。
但政治家不是要通晓“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服务为民,企业家也未必要知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才会合法经营。戏剧化的是,饱读诗书并不会增加企业利润,而秉持“取之有道”的企业家有时反而赚的更少。
事实上,这个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于“文化”的尊重,还是存在相当的差异。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与人口数量并驾齐驱,主题轻松的网剧和真人秀大行其道,科技进步自然带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商业化。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斐然,但大家对精神文明建设似乎并不抱有同样的兴趣。所以,我们把赚钱和娱乐当做个人追求,有着无可指责的现实基础;把精力抛洒在王者峡谷而不是书山学海,似乎也是某种自由意志的体现。
茅台致给《战狼2》的感谢信火了,吴京说,“茅台和北京吉普,都不是植入的广告,我就是想宣传下国货,让世界见识到真正的中国制造”。但我想,真正让中国与众不同的,并不是独有的酒,或者熊猫,或者长城,能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是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扎根在黄土,奔腾于江河,在五千年的沉淀和过滤之后,留下些光耀日月的瑰宝,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这可能是一个汉字,一句诗词,一个成语,一个习俗,它们看上去毫无用处,却恰恰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增强了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形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共性”。在这个便捷的时代,学“知识”是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但想学“道理”,能教你的良师益友并不等同于网络层出不穷的“鸡汤导师”。早些知晓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比如“慎独”,比如“当仁,不让于师”,比如“君子之守”,比历经沧桑后才自我总结出来要好得多,毕竟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目视更远、体会更深、品读更久。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过这样的话,“哪一个中国人不会背床前明月光,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明月几时有,哪一个中国人没有听过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些古诗词其实是浸在我们血脉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东西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了,但是绝不可能被彻底割裂掉”。诗词之美,就在于它能够道尽你想说又说不出的情感,画满你想品但品不透的景致,抒遍你想发却发不好的胸怀。何其有幸,我们随手一翻,就是几千年的风光;又何其无奈,总有游览者感慨:西子荷花也不过如此之艳、敦煌壁画也不过如此之旧、钟楼砖瓦也不过如此之重。
没有人会否认中华文化对于中国的作用,但多数人并不会把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揽在自己肩头,与之相比,我们似乎更善于become international一些,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我们变成一群没文化的“文化人”。因为如果国民大都表现一般,却期待这个国家气度雍容,这是件挺难的事。
每个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什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