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讲座
“论语”二字于我而言,一直就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与孔子有关,这本书是经典,是“四书”之一,这本书常被人们挂在嘴上等等。但如果你问我“论语”二字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可能会立马就会张嘴,但又在瞬间卡壳,说不出来。
“语”就是谈说,谈话说话就是“语”,表明这本书中所收录的是孔子和自己的弟子以及当时一些人,主要是一些执政者当权者的谈话内容。而“论”是讨论编次,表明本书所收录的孔子的谈说之语,是经过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讨论之后编辑而成的。这就是“论语”。作为一本书,《论语》最大的优点就是很真实,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出现在书中的人物,不论是孔子还是十哲,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嬉笑怒骂都被毫无遮掩的记录了下来。,我第一次读到: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孔夫子怎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像个可怜的小老头一样大哭大喊呢?可是慢慢才发现这就是《论语》最大的一个优点,不虚伪,让我们几千年之后的人也能看到孔子最真实的样子。
《论语》中所记录的言语体现出了孔子的智慧。有人说《论语》是语录体,杂乱无章,慢无头绪,可以打乱重编。但更多的人的则认为《论语》的编排是一以贯之的。我对于《论语》的阅读还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内在的脉络进行品评的地步,虽然也有发现每一章的内容都很繁杂,而且如果想要找到关于同一个问题的论述,可能需要翻遍全书。所以,我们在通读过《论语》之后,也可以为《论语》做一个主题分类。
参考了一些书目之后做一下整理,可以发现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论述了十三个主题,分别是:
天命、人性、人品、历史、谋生、处世、修行、习礼、治学、施教、干禄、闻达、富贵。
孔子是一个道德先生,所以修行、习礼主题下的内容特别丰富,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谋生和处世。我们每一个主题择其一二,来了解一下孔子对于这十三个主题的态度。
一、天命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关于“天命”孔子其实很少提及,因为孔子敬畏天命,但并不关心天本身。他重天命,不是重天命的天,而是天命的命,即天对人事的影响。他说的命分两种,一种是死生寿夭,性命之命;一种是穷达祸福,命运之命。孔子认为这两种命,都是穷人力,竭智巧,但仍旧无法驾驭的东西,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所以孔子也很少说“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之事,“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二、人性
儒家对人性的论述,我们更熟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性善论”强调的是在修行中唤醒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善;而“性恶论”则强调后天的学习对人性的弥补和改善。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性”指与生俱来的东西,孔子认为人和人,大体相近,只是后天的教化才让他们不太一样。而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人,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人也存在,只是特别少。比如,孔子将人的智力分为三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上智,只能算是中人中的上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三、人品
孔子很喜欢品评人物,在《论语》中他共评价过153人。孔子的人品等级共有十二级。
1.圣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孔子所说的圣人主要是尧舜,尤其是舜。当圣人,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生聪明,绝顶聪明;二是有权有位,安民济众。
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首先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只是好学而已;
其次,孔子无权无位,他根本没有能力安民济众,自己本身都像是“泥菩萨过江”。孔子出生于社会底层,虽是贵族之后,但他三岁时父亲去世就跟着寡母孤苦度日,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给别人赶过车,也喂养过牲畜,还短暂出国问礼,返回鲁国时主要潜心于治学。,一直到50岁时才获得出仕的机会。孔子在鲁国先后担任过中都宰(相当于中都的市长)/司空(鲁国的建设部部长)/大司寇等职务,并且在任职期间业绩卓著,实现了鲁国的复兴。但是鲁国复兴让临近的齐国感到担忧,于是,他们向鲁国发出来“糖衣炮弹”(美女/骏马/珠宝),鲁定公被成功“击中”,开始整日沉迷于女色歌舞声中,渐渐疏远了孔子和诸大臣。对此情景,孔子深感失望,于是他离开了鲁国,开始自己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做官4年。
2.仁人
上一则中有说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能做到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爱推广到自己身边。仁者只关注“人”,而不涉及“民”,安民是圣人的事。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和“民”的不同:
《说文解字》上说,天地之心为人,没有教养的人为民。所以在当时“人”就是上流社会的那点“人”,范围相对较小,而“民、众”的范围更广,只有有权势地位的帝王,才有能力安民济众,成为圣人。孔子从来都不说自己是圣人,因为孔子无权无位,根本不可能拯救天下苍生。孔子赞美、敬畏尧舜这样的圣人,但绝不敢自比尧舜。
孔子也不承认自己是仁者,他认为的仁者只有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和管仲。
3.有恒者
有恒者就是有恒心的人,孔子认为自己是有恒者,我们也都知道他所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善人
“善人”就是好人,但“善人”不是一般人,是统治者。因为在《论语》中与“善人”一起出现的是“善人为邦”,“善人教民”。
5.贤人
贤人就是有德能而特别优秀者。孔子崇尚贤人。他所称的贤人也只有四位,分别是伯夷/叔齐/柳下惠和颜回。其中,颜回是孔子的学生。
6.成人
成人就是完人,全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
7.君子
“君子”是《论语》中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因为“君子”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个目标,孔子教书育人,直接目标就是培养君子,凡是好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君子。“君子”在当时社会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是指身份,有贵族身份就可以成为君子;二是指道德,即使没有贵族身份,但通过学习,照样有道德学问,也是君子,比如孔子和他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社会底层。我们现在流行的“伪君子”一词,指的就是空有贵族身份却没有道德品质的人。
8.士
士与君子直接有关。我认为“士”就是在成为君子之后,在社会中积极实践的人,所以才会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大人
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泛指身份高贵者。
10.野人
古时有国野之分,国是国都,野是乡村,君子居住在城里,野人住在乡下。野人和君子为反义词时,指他们出身不同;如果从道德品质来说的话,君子的反义词是小人。
11.鄙夫
鄙就是更为偏远的乡下,比国周围的野地位更低。鄙夫也比野人更难听,甚至有贬低对方智力的含义。
12.女子
自从进入男权社会之后,女子的地位不能说是一落千丈,而是完全就没有地位了。孔子将女子和小人归为一类。我觉得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小人是没有道德的人,女子和小人为一类就是说女子无德了,但是在后世又一直鼓吹“女子无德便是才”。从中可以看出,古时那字把“德”这种美好的东西是据为己有的,他们并不希望女子有德。
四 历史
孔子是复古主义者,他赞美夏商周三代,最为偏爱周。他崇尚周礼,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回到周朝时候,恢复周礼,拯救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他为此还专门到周朝问礼于老子,而当孔子在齐国听到正宗的《韶乐》时,竟欣喜不已而三月不知肉味。
五 谋生
其实,孔子在《论语》中根本没有讲到过如何谋生。李敖曾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拙于谋生,急于用世。而这就是孔子的遗产。在《论语》中,除了做官食禄,其他都不考虑,当兵/种地/做工/经商,一样也不能干,宁肯粗衣恶食,挨饿受冻。所以孔子常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孔子称赞颜回时,也是因为颜回即使粗衣恶食,也一心向学。
六 处世
孔子认为,世道好,要出来做官;世道不好,要明哲保身。既不合作,也不抵抗;既不自寻短见,也不铤而走险。这是他的处世之道。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孔子对于当时的隐士很尊重,但隐士对孔子却极为不礼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孔子虽说“无道则隐”,但是他就恰恰生活在无道的时代,可是孔子并没有做隐士。孔子可以不做官,但他一直都在积极地想要改变当时的乱世,一直在不停地尝试,甚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所以隐士们觉得他特自讨没趣。
七 修行
孔子是道德先生,他教育学生的目标是成为君子,也就是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所以关于修行的内容也是《论语》中最主要的部分。
孔子所讲的德行,包括: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让,敏,惠,中庸,为尊者讳,反对乡愿。
1 仁
《论语》的核心是“仁”,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就是推己及人,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这就是仁的本义。
2 义
义者宜也,是行为的尺度。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可见,义是君子行为的准则,标准,是对勇的约束。
3 孝
孔子的治理之道是以孝为本。孝,第一是孝顺,就是事事顺着父母,绝对不可违背;第二是孝敬,第三是孝养。敬和养,更重要的是敬,只养而不敬,与牛马就没有不同了。当然孝还包括孝悌和孝友,就是对兄长的尊重和对朋友的友善。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孝悌之道的推广。
4 友
友道是孝悌之道的推广,其实也是仁的一种表现。
5 忠
鲁定公曾问政于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简单说,就是尽心尽意。忠是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之道,属于社会关系。虽是事君之道,但也包括与其他人的相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君臣之间的忠是对父子之间的孝的模仿,所以忠孝不能两全时宁可舍孝,这是后人的说法,孔子不这样讲。
6 信
信,简单说就是说话算话。孔子曾说过,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所以信使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信也讲了几十条之多。
7 宽
8 恕
在孔子这里,宽与恕并不是一个意思,我们今天所言的宽恕,其实是一个偏义副词,只有“宽”的意思,宽,解释为宽容和原谅,而“恕”则是将心比心。孔子说“宽则得众”是说宽容和原谅可以获得更多人心,但是这不等于“恕”,恕强调将心比心,遵循的是对等原则,就是说别人不应该把他的想法强加于我,我也不应把我的想法强加于别人。所以孔子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值报怨,以德报德”,即以怨抱怨,以德报德。恕,绝不是原谅。
9 恭
10 敬
子谓子产:“君子之道有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恭与敬虽相似,但我们从上一则也可以看出其不同,恭主要指人的仪容/行为谦恭有礼,而敬则是指待人接物很诚恳,工作态度很认真。
11 让
让就是礼让,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就是让最好的体现,温良恭俭让也是五种美好的品行。
12 敏
敏就是办事勤快。是人在行动力方面的一种表现。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多做少说自古以来就是对于君子言行的一种要求,所以哈姆雷特出现在英国,如果是中国的君子,肯定会说“to do!"
13 惠
惠就是施惠于民,这也是孔子对于当时当权者品行寄予的美好愿望。
14 中庸
所谓“中庸”就是恰如其分,《论语》中只有一两句谈及,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
15 为尊者讳
为尊者讳就是古时的避讳,和孝道有关。
16 反对乡愿
乡愿就是一乡之内,谁都说好的好好先生。这个词明褒实贬,所谓好好先生,是曲阿于俗,不问是非曲直,一切听群众,一切听舆论,大家说好,他就说好,从来没有自己的主张,因此大家也都说他好。但孔子不是这样的,他从来不迷信群众和舆论,认为乡人说好也未必是好,乡人说坏也未必是坏,,如果是好人说好,坏人说坏,那么反而可能是真好,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坚持独立见解的精神,恰恰也是知识分子身上最为可贵之处。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八 习礼
《论语》中所讲的礼,大都是泛泛谈礼的用处。“礼”是一种规范和要求,其实主要体现当时等级社会的尊卑/长幼,是维持当时社会稳定有序的重要根基。孔子强调“礼”的目标就是和,和谐,而不是同,平等。借等级,立秩序,就是和,所谓和谐,就是借礼来戒指和维持不平等。但这恰恰是方式社会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在当时想要破坏这种和谐,追求人人平等,就是以下犯上。
九 治学
孔子治学,主要是学文。通过学文,习礼/求道。学文,主要是学六艺类的经典,特别是《诗》/《书》。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孔子曾自己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所以关于学习,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方面,孔子强调博学/强调学思结合/强调温故知新。
十 施教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有个职业教师,拥有子弟三千,七十二贤人,他教学生,特点有三:一是有教无类,不讲出身;二是启发式,循循善诱;三是针对学生的缺点,因材施教。
十一 干禄
孔子是个热衷于政治的人。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加治天下,小道理管大道理。孝道和从孝道生发的纲常伦纪,是他施政的基础。他的施政纲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前面说到,孔子虽然是有教无类,但是他办学不是为了开启民智,而是为了培养一批苦孩子,让他们习周礼,能够继承三代的贵族文化。
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干禄,读书一定要做官,如果学了半天,没有官做,那就是终生遗憾。孔子年幼时混迹于底层社会,多能鄙事,但是孔子是瞧不起这些事的,他更喜欢贵族生活,喜欢贵族中的古老文化,古老道德和君子风度。所以孔子认为文德重于武功,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十二 闻达
闻达说的是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知识分子好名,孔子也不例外。闻是虚名在外,达是名至实归。孔子更看重达。孔子最怕的是死后不出名。《论语》开篇即言“人不知而不缊,不亦君子乎?但其实孔子可能不会因此怨怒恼恨,但一定会水落害怕,否则他也不会时常唉声叹气,说什么“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至少,孔子还是希望自己死后能有好名声。
所以说《论语》不虚伪,孔子也是一个人,虽然在很多方面他都能以君子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终究是有人味的。
十三 富贵
孔子想做官,但没有机会,又拙于谋生,不会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富贵于之而言,也只能是浮云了。所谓安贫乐道,是说即使贫穷也必须安于此,并且快乐地去追求道。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常常被说为穷酸。但是,我们会告诉自己,我们的精神很富有。
最后,我还想简单说一下孔子在我心中的一个形象。孔子既是丧家犬,又是大英雄。有人说孔子是堂吉诃德,毋宁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孔子。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带着一众弟子开始颠沛流离。其间有外人的不解,也有弟子们的质疑。但孔子都坚定着自己的志向一直走下去。
1 丧家犬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2 被弟子质疑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君子固穷可以理解为(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
3 大英雄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有很多人在做事之前就会去预设困难,算计可以实现的几率,然后再选择去做或者是放弃,但是在孔子这里,却是即使知道不可能,但是要去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或许孔子的形象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依旧可以安慰我们,当陌生人对我们言语不敬的时候,我们可以一笑了之;当亲近的人质疑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当我们面对渺茫的希望的时候,也绝不能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中,包含着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