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适合在炎热的夏天,抱着风扇和冷饮在凉席上捧读,最好在三天以内读完,一但中途有间隔,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翻来覆去的人名会让你无法理解剧情的发展,我是抱着孤独的心态去读的,因此在书中直言孤独的话语上都做了标记,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已然带着正午的暑意及两顿未吃的饥饿,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在看到最后一句时的震撼。
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陆上出现。
我在书桌上怔了一分钟,脑海里只有各种疑问。这本书是马尔克斯的一场闹剧?是命运?还是这个家族性格所带来的必然?我带着这些疑问,把书中所有标记的部分带着终于奠定好的感情基调,带着疑虑进行剖析解构。我联想到,这本书著名的另一面则是它承接了卡夫卡的魔幻现实主义,其中离奇的事件不加任何解释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发生。这种写法该是利于想象力和创造的发挥,老马若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正常的叙事,结尾或许是奥雷里亚诺在参透命运后的孤独终老,但原文突如其来的毁灭则更是作者激烈感情的最大化。
《百年孤独》的前部分是布恩蒂亚家族对马孔多的改造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探求。第一代布恩蒂亚虽恐惧、贫乏但并无孤独,直到第一代老去,他们留下的富足家业为子孙埋下了孤独的种子。他的两个儿子及女儿并无艰难时期般团结,文中直言不讳何塞 阿尔卡蒂奥与奥雷里亚诺的亲密关系并非出于情感,而是源于同谋。文章在此时已经攒好了大部分伏笔,这个家族也是由此时开始一步步走向堕落。读到这里,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红楼梦》,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两本截然不同的小说,无论是出于写作手法或创作初衷,唯一相似的只是每个人冥冥中既定的悲剧命运。
第二代布恩蒂亚成年以后,阿尔卡蒂奥随吉普赛人出走,奥雷里亚诺掀起革命,阿玛兰坦和丽贝卡的争风吃醋也为彼此笼罩上一层终生无法逾越的孤独。他们每个人的孤独看似有理有据,他们所作的也是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一个家族或是一个民族,倘若充满猜忌争斗,失去一起奋进的友谊,人们分崩离析,并把自己的仇恨带给后代,便是在孕育分裂和灭亡。此外第二代布恩蒂亚们的名字也奠定了以后几代的命运,正如乌尔苏拉所说,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有观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迪奥的都性格冲动,富有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应此言论,除了可能互换身份的两兄弟以外,每个人都难逃这个怪圈,仿佛历史并非向前延伸,而是不断的轮回,这些鲜明的性格,也许是出自父辈遗传,但我想这更有可能是马尔克斯对拉美人民的影射,这些世代轮回的厄运,也正是拉美人民懒散、不团结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后部分,随着香蕉厂对马孔多资源的掠夺,以及对几千名工人的屠杀,马尔克斯直言自己心中的愤怒,最后因为大部分民众的不知情,这种情绪也被化为无奈,仿佛只有无力的一小撮人还记得侵略者在“马孔多”所犯下的罪行。
最后一代布恩蒂亚,在奥雷里亚诺第二几乎耗尽全部家业以后,在绵延四年十个月的暴雨以后,彻底回到了祖先第一次来到马孔多一样穷困的境况。桑塔索菲亚唯一的希望,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却早已在罗马堕落。自勤劳的乌尔苏拉去世后,自唯一可能战胜孤独的梅梅心灰意冷后,布恩迪亚家族彻底被“孤独”打败。小说的最后,阿玛兰坦从欧洲回到马孔多,我本以为她的时尚会带来新的曙光,但当奥雷里亚诺长时间压抑的情欲释放的那一刻,这个家族终于失去了希望,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也在此刻显现:
家族里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小说也在此接近尾声。
《百年孤独》里的每一个人都逃不出孤独。布恩迪亚上校因为自己的自大狂妄而饱受孤独,阿玛兰坦的孤独则出于对无穷爱意的恐惧。这个家族无法更改的百年孤独倒更像是警醒,也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童年时期,我们会经历观看枪决死刑犯一类的阴影,青年,我们或将经历丽贝卡一样的一见钟情,或似阿玛兰坦般在对爱情的恐惧中不得安宁,中年,在毕生的“革命”失败后,我们也会尝到无力挣扎的孤独,最后到了老年,在毕生积压的愤懑笼罩下的内心已然败给了孤独,丽贝卡如是,佩特拉也如是。除此以外还有情人等不到时男人的孤独,费尔南达不被理解的孤独......这都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道路,也因此,阿玛兰坦最后的醒悟显得弥足珍贵:
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她深深遗憾没能在多年前获得这样的领悟,那时还来得及净化记忆,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
此外,小说每一章开头的“剧透”颇有宿命意味,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些孤独,这些乱象都是真实发生过并且即将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