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social interst)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1 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哲人与青年在前一夜谈到的课题分离与自由,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和入口,为的是解除枷锁、让人际关系简单化。要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幸福感,进一步的是要将“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st)或者说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st)。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2 个体归属于更大的共同体,要在更广阔的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个体的自由不仅要在局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课题分离,还要建立更大的共同体感觉,才不会被局限的“归属感”束缚,也不会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
两个人的关系是最小的共同体,需要跳出自我中心,还有层层扩展的更大的共同体。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个体归属更大的共同体”这个概念跟肯.威尔伯的子全息概念(即每一个个体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伯特.海灵格的灵性和超越个人和集体良知等概念都是相通的。
3 用横向关系代替纵向关系,才能根除自卑情结、拥有存在价值、增长生活勇气
阿德勒认为传统的赏罚教育是基于纵向的操控,平等的横向关系才能为课题分离创造条件: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取代纵向的操控,横向关系的联结如何体现呢?那就是鼓励、支持和援助,这种鼓励是对他人的贡献及存在价值的肯定和感谢,而非评判和干涉。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在阿德勒看来,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寻求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虽然我们在家庭和组织里有辈分、职位的高低,不是“将任何人都 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无论是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事实。关于你和我的关系,我们可以逐渐缩短距离,保持既不靠得太近但又伸手可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