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排排坐分果果
徽宗手里的后备干部不少。何执中不行,别人怎么样呢?
蔡京被贬官,留下一摊子事总得有人干,何执中的才能一般,一个人挑不起那副担子,徽宗也是知道的,于是就任用时不时给蔡京唱唱反调的张商英来主持工作。
要说张商英内心还是颇有点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的,也想做出一番事业来留名青史,但是,他的升迁却是靠着溜须拍马而来。
蔡京拜相掌权,张商英亲自跑去联络感情,一边点赞,一边夸蔡德高望重,说皇上圣明,百姓有福,王朝得到一位能力超群的宰辅。
张商英马屁拍得山响,蔡京很受用,就把他引为知己,一力提拔重用。
等张商英爬到了副宰相的职位上,站得高了,看得就远,猛然发现外表威风赫赫的蔡京,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浑身没有一根硬骨头。
张商英在官场浸淫多年,哪里能够看不出火候来,平常蔡京吆五喝六,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但最终做主的还是皇帝。
张商英从中嗅到了机会,他要想更上层楼,就不能打上蔡京的烙印,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把自己身上蔡京的印记给打磨掉。
想明白了这些,再以后,张商英与蔡京相处起来就不那么和睦了。俩人之间短不了就会发生摩擦,闹点矛盾。常因政见不合,吵架生气告御状。
张商英公开将矛头对准蔡京,在朝会的时候多次发言抨击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给蔡京难看。
蔡京也不是好惹的,见张商英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召集了一帮人群起攻击他,并翻他的历史黑档案,把张商英曾经写过的《元祐嘉禾颂》和《司马光祭文》拿出来,把他认定为元祐党人。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蔡京批评张商英是包藏祸心的元祐党人,必须严厉打击。张商英攻击蔡京反复无常祸国殃民必须清除出官员队伍。俩人吵得不可开交。
徽宗见俩人吵架,也不多说,随他们闹去。
蔡京想了很多办法要赶走张商英,皇帝那里却不置可否。
蔡京没法子,虽然越来越讨厌张商英,但也只能忍着。
蔡京和张商英常常争吵,闹得徽宗耳根不得清净,为了息事宁人,才批准把张商英降职使用,打发到地方上去任职。
事情果然向着张商英早已预料的结果发展着,随着蔡京的罢相,他得到了徽宗的重用。
蔡京被贬斥,张商英作为蔡京的反对派,奉旨返回朝廷接班做宰辅。
张商英主持工作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国家事务,他说蔡京打着改革的名义钳制皇上,禁锢士大夫,很不得人心。于是,他就对蔡京实行的改革举措进行了一番修正,还谏劝徽宗要节俭,并停止了一些大型建设工程,这些措施得到了朝野的一致好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北宋王朝显现出一番新气象。徽宗也不得不承认,张商英私心少,是在为老赵家的家天下操心劳累,所以对张商英就有所忌惮,有所尊重。
张商英停建了很多朝廷的工程,但徽宗自己并不想执行他的政策。他偷偷地安排人继续修葺一项叫做升平楼的工程。
徽宗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就对主事的官员说,一定不要让张丞相看到这里在搞建设,你们日常干活的时候,要设置岗哨,一旦发现丞相的仪仗队,要让工匠赶紧藏起来,等他过去了再接着干。
虽然徽宗知道张商英是为他老赵家着想,心里没有什么坏念头,朝野上下因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随着张商英个人声望的提高,受到了不少人拥护。徽宗见了心里反而不是滋味,便对这位宰相产生了猜忌。
张商英有理想,也愿意做事情,但个人能力一般,做事优柔寡断,遇事喜欢和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怎么办,这样做看上去很民主,但大家讨论一件事,往往是你一个主意,他一个主意,讨论来讨论去,永远没有定见,以至于啥事都拖泥带水办不好。
不管怎样,就算张商英能力一般,但还算一个想把活干好的。徽宗要是能够多用他几年,或许能够有所改变,推迟北宋的灭亡,改变历史的走向也未可知。
可是,张商英的一些施政措施不符合最高领导的意图,让徽宗对他有了看法,产生了赶走他的念头。
一旦皇帝对臣下有所猜忌或厌烦,大臣的官帽子了就戴不稳了。
蔡京一伙时刻窥视着张商英的动静,恨不得他快点倒霉。何执中、郑居中天天想着怎样把他拉下来,苦于无从下手。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何、郑二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主意,没法直接扳倒张商英本人,那就从他的左膀右臂下手,他们选准了张商英做宰相后新近提拔的官员唐庚下手。
唐庚没有社会背景,根基较浅,势单力薄,最易得手。
何执中纠结了一帮人上本弹劾唐庚,有的没的罗列出一长串罪名。
小小的唐庚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经不住谗言中伤,被贬了官。张商英失去一个得力的助手。
有一个叫郭天信的方士,有点神神叨叨的本领。据说,徽宗还没做皇帝以前,他有一次偶然遇到,就预言说端王将来会做皇帝,结果端王果然做了皇帝。预言家郭天信因此受到了徽宗的宠信,给了他一个太史的官做。
蔡京第一次被罢免,就缘起于郭天信。
郭天信对蔡京的一些做法不满,比较同情元祐党人的遭遇,就借天空出现彗星来攻击蔡京,说蔡京做事过分了,上天很生气,动怒了。徽宗听了很害怕,就罢免了蔡京,以求上天的谅解。
张商英做了宰相,郭天信帮着说话,对徽宗说这是上天的安排。
张商英也需要借助郭天信的力量来稳固相位,就暗地里与他结交,让一个叫德洪的僧人做联系人,在他们之间传递信息。
蔡京虽然贬官离开了京城,但他的党羽还充斥在朝廷中,他们不甘心失败,时刻准备着把张商英拉下马来。
这些人打听到张商英与郭天信暗地里过往丛密,僧人德洪是联系人,于是就把他控制起来一番威逼利诱,经不住这帮人的引诱恐吓,德洪就把张商英和郭天信之间交往的秘密全部说了出来。
皇帝身边的太史官与大臣勾结,并且左右了朝政人事任免,这是真正的钳制圣意行为啊!这个罪过可不小。
张商英和郭天信立马被抓起来判了刑。
这件事的后果是,徽宗认为自己被骗了,冤枉了蔡京。于是,想做点事的张商英在相位上没呆多久,就被刷了下来受到惩处,而真正的奸佞之人则官复原职,受到更大的信任。
蔡京精心编织的情报网在蔡京失势的那一刻起便快速运转起来,所有对蔡京不利的情报都会源源不断传到蔡京耳里,然后经过甄别处置后再反馈回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办。
张商英在走上相位的那一天,就注定会失败。他劝皇帝节俭,停办大型工程,等于堵塞了徽宗身边人的财路,那帮人自然很不高兴,就经常在徽宗耳边说宰相的坏话。徽宗听的多了,慢慢的就对张宰相没有好感了。
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徽宗在蔡京的教唆下,早已经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做事全凭个人喜好的毛病。张商英对皇帝要求严格,不仅常絮叨,而且管得宽,看着皇帝不让乱花钱。
徽宗对张商英行政方式的新鲜劲很快就过去了,便对他不耐烦,受不了他,直接把他撸了下去。
可怜的是,还算正直的方士郭天信被裹挟在其中,做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宋史》论张商英志大才疏。但就这么一个能力一般,想为朝廷出点力,做点事的人,都不能见容于徽宗朝廷,北宋王朝能有个好吗?
与蔡京搭班子的还有一位他一手提拔的干部,叫做赵挺之。
徽宗吩咐让大家讨论是否坚持走前朝的改革路线。
赵挺之立马准确判断出领导的意图,于是旗帜鲜明地发文抨击元祐党守旧派,于是,被蔡京视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当时,蔡京一个人担任宰相,徽宗想再安排一个右丞相。蔡京就竭力举荐赵挺之担任这个职务。
蔡京的想法,赵挺之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肯定会听话,能处好。
但蔡京没想到,赵挺之一当上副宰相便开始与他闹矛盾,争短长。
这一次,赵挺之又准确地判断出徽宗的意思。
徽宗要他做右相,就是要他做皇帝的耳目来牵制蔡京,不让蔡京一人独大,以至于不好控制。所以,他不听蔡京吩咐,与蔡京拧着干,以符合最高领导的意图。
赵挺之不断找蔡京的麻烦,痛陈蔡京的奸邪,还提出不与蔡京共事,要辞职,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徽宗看他闹腾得厉害,有点过头了,就只好给他另外安排一个工作,可以不与蔡京天天见面。
但赵挺之没有理解徽宗的意思,继续闹,喊叫着蔡京不倒,他就辞官回家。
就在准备走路的当下,蔡京第一次被贬,赵挺之被徽宗一番表扬,夸他看事准,说的对,还给他官复原职。
赵挺之就不再提回家养老的事,高高兴兴的重新上岗了。
赵挺之和张商英一样,不过看到了皇权相权之间存在的隔阂,之所以与蔡京不睦,不过是迎合皇上,调调高,不过是摆明态度投领导所好,对于大宋王朝没有实际的助益。
他们的这种能力充其量是一种小聪明而已。
如果把私下里搞点小动作,给皇帝打个小报告的人都算作蔡京的反对派的话,那么这样的反对派也太搞笑了。
但徽宗不认为好笑,反倒暗中支持。
这才是真正的笑话。
徽宗就像幼儿园的阿姨,把一群大臣当做小朋友,让他们排排坐,给大家分果果。
至于效果嘛,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