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4岁半,自她出生,我一直在我俩相处过程中,学习怎么更好地与她沟通,建立更亲密的连接。最近经历一次事件,感觉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做父母果然是不断打怪升级的奇异旅程。
某夜,爸爸已经困得睡去,宝还在床上玩,太忘形,脚丫随意乱踢,“啪”踢到爸爸脸。爸爸睡觉气大,受一惊吓,于是平时极为温和的爸爸,抬手照宝宝屁股打了一下。我听着应该不疼,不过宝平时没挨过打,立时被吓到,“哇”地大哭起来。
我当时想,晚睡前哭一顿可不好,得赶快抚慰。赶快抱起宝,安慰她:感觉怎样了,是很痛么?她在我怀里继续放声大哭,我抱着又安慰一会,待哭声放轻了些,估计情绪上不会很反抗了,开始讲道理:爸爸睡着了,你那么大劲踢到他脸,他很疼,吓一大跳,很生气,就打你了。他不是故意要打你的,他只是太着急了。宝宝继续哭,不过好像有点消气,逐渐平静下来,之后似乎情绪消散了,过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和爸爸提起这件事,他几乎没印象了,还问宝:我打你了么?宝说:不能打人,打人是错的。爸爸向宝道歉,宝看来是没啥阴影,又和爸爸玩得很好。
在事件中,我和有情绪的宝沟通时,深深感受到,第一步,一定要看见她真实的感受。先体会到她的难过,同情和接纳她的委屈。不能上来就讲道理,也不能偏离她的情绪和感受,她明明感觉很痛很伤心,如果一直对她说:不痛不痛,要乖,不哭。她可能会委屈更反抗。看见情绪反应,是沟通技能中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同理心,在此不可缺少。
我本是个非常钝感的人,又受很多理性逻辑拘束,对别人的情绪反应有时候颇显冷淡。别人生气的时候,我的逻辑会是:这件事光生气解决不了,而且生气对身体不好,不值得,不如冷静处理。导致我几乎感觉不到别人的怒气,而显得过分冷漠。
理性虽如此,但人主要部分是感性的,情绪上的相互体谅,才能拉近人的关系。在我没意识到这一点之前,我总会感受到自己在人际上的处处挨绊。同理心,就是感知别人的情绪,而非从自身逻辑出发,论断别人的情绪是否有道理。别人情绪出现的那一刻,只希望被接纳,被尊重,不需要被论断,论断只会激起怒气。
有同理心,才能看见别人的情绪反应,我在各种事件中逐渐体会到这种能力。当人可以用别人的情绪逻辑,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时,就可以在情绪反应的当时,做出恰当的应对。先接纳本能的情绪反应,对方才会感受到,她的气愤和委屈,伤心和无奈,这一会儿都被承接住,被爱包容了。情绪便不再激烈,不再一味只想反抗和斗争。人平和的时候,又重新回到理性中,能够接受道理。
待到情绪平静,道理便能认可了。想起我和母亲从前的对话,每次都是在她很愤怒时,我硬要与她论理,她非但不听,更加生气,结果双方都在气愤中结束了交流。那时,我不会同理心,不了解她生气的原因,只觉得她无理取闹。实际是自己没有承接到她的感受,只反馈道理,让她的情绪反抗更强烈。
同理心,不仅是沟通的好方式,也是表达爱最好的途径。当一个人情绪发作时,情绪只是表象,真象是她在展现软弱的一面,将自己的渴望暴露出来,如果能够被看见,被接纳,就能感受到莫大的爱意。
用同理心,看见情绪反应,接纳和包容情绪感受,这是我从与孩子沟通中学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