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那么多玩具了,不买了。”超市里一个妈妈不让孩子拿玩具。
“不行,我就要这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声大声嚷嚷着,男孩高亢的声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喊什么喊,不买。”妈妈感受到周围人们异样的眼光,强势地要带孩子离开,可是孩子开始哭闹着,拿着玩具不肯走。
“不许哭,给我憋回去!”妈妈气凶凶地用手指着孩子。
“啊,鸣,啊啊!”孩子反而哭得越来越大声,妈妈气愤地拉着他离开超市,走很远还能听到孩子的哭声。
类似的场景经常能够看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一个不顺心就开始发脾气,家长常常被耍脾气的孩子弄得焦头烂额、情绪失控,如何能控制孩子不乱发脾气呢?可能要从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开始。
一、孩子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寻求关注、宣泄情绪、语言能力发展不足、没有得到满足、安全感不足等等各种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发脾气,尤其是语言功能还没发展成熟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发脾气。
小孩子发脾气,大多时候只是因为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要马上得到,他还不能理解合理、可行或延迟满足之类的概念。
他们发脾气时嗓门会很大,毫不顾忌,并且会令人尴尬,这是因为小孩子会有成年人所有的感受,但是他们既缺乏表达这种感觉的词汇,又缺乏处理这些感觉的技巧。
事实上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和自我平静下来的部分(前额皮质),在一个人长到20~25岁之间,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小孩子会时不时的发脾气,家长要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对孩子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想一想,你自己控制情绪时有多么难,就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那么高的要求。
二、孩子发脾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对于那些还没有语言能力表达想法的孩子来说,大发脾气,扔东西,大喊大叫,打人,甚至咬人等极端行为,都是常见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常常让父母感到很害怕。
而孩子们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的,当他们表现出愤怒时,父母们可以安静的站着,并做几次深呼吸,平和而坚定的和孩子进行交流,这也就在给孩子做出如何处理强烈感受的榜样。
显然刚才故事中人母亲情绪完全是被孩子带着走,以暴制暴,还是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2、让步可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刚才那位母亲因为抵挡不住孩子的吵闹,给予了让步,你觉得孩子会从中学到什么?并做出什么决定呢?
孩子可能学会一种消极的人生技能:只有当我发脾气时,我的需求才会被关注,并且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长此以往,每当孩子有需求而得不到满足时,他还会采取哭闹、发脾气来为自己争取。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发脾气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从而被孩子控制。
三、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该怎么做?
1、将孩子带到一个更安全,或者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不要大声喊叫或说教,要平静的进行沟通。
2、用一种平静语气说出孩子的感受,可以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我看到你紧皱着眉,握着拳头。”引导和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联系起来。
3、认可孩子的感受,表达同情,情感产生于大脑深处,任何感受都是有原因的。可以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但家里有很多了,我们先回去找一找……。”
4、不要纠结于孩子的行为,孩子不是蓄意或者坏,而是缺乏完全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教会孩子知道,他有任何感受都可以,但有些行为是不可以的。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大声哭闹等。
5、积极地暂停,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搭建一个孩子喜欢的,能让他感觉好的地方,当他有情绪时就去“情绪暂停区”呆一会儿,做他喜欢的事情,情绪缓解了再回来。
家长要保持和善,平静和坚定地带着孩子做正确的行为。
四、如何避免孩子耍脾气?
1、平时为孩子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他表达共情,把他的感受名称说出来,以便他们能开始理解这种感受,要认可他的感受,但要告诉他,发脾气就解决不了问题的。
2、事前先讲好规则
出门前和孩子说好这次出门的目的,要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或者给予孩子有限地选择权,比如只可以买一样玩具,可以选择一袋零食等,并告诉他只有遵守约定才会拥有更多奖励。
3、再三强调怎么做
比如要去饭店吃饭,去之前就和孩子约定好,在公众场合要保持安静,不可以大声喧哗。在去的路上还要再和孩子说一次,到达饭店做下来再和孩子确认要怎么做,通过反复强调行为,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4、耐心地平静对待
你可能强调了很多次,孩子还是记不住,依然在外面大吵大闹,这时要做的是平静地带孩子离开,等他情绪稳定时再回去。如果回去后他又开始吵闹,再次带他离开,有时家长可能要运用好多次才能使孩子积极配合。
遇到耍脾气的孩子,不要对他责骂和说教,让孩子看到家长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会更有效。年龄在3岁左右的孩子需要的是“教和指导”,而不是“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