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诗社,薛宝钗凭着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夺得诗魅。
这一句诗未尝不是她自身的审美写照。
宝钗的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平日里“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能和各色人物都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面对贾母这等绝对的当权者只是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并无过分的讨好,面对赵姨娘这等被人瞧不起的人物,也从未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态度,甚至面对贾府里的丫鬟仆人也是持有一种敦厚豁达的态度。
在这个有着无数条条框框的世界中,她随遇而安,从容不迫,永远做最正确的事情,说最适当的话,让人感觉到温暖和体贴。
她完美得诠释了什么叫“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但是,她又处处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份距离,让人无法真正走进她的内心。
凤姐爱权,黛玉重情,湘云喜怒皆形于色,就连看起来槁木死灰的李纨,也有贾兰这个寄托。
唯独宝钗经史子集,佛老百家,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却又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这种一切有度,却无求无喜的另一种解读便是冷血,无情。
有人批评她在金钏投井一事上表现得太过冷漠,把人命不当一回事。
其实不然,在宝钗看来,金钏自杀有理由,不自杀谁也有理由,一切都只是她自己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既然她选择了自杀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就随她心意好了。而旁观者,是没有资格去评论或哀叹的,处理好后事才是最实际的。
这未尝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
听戏的时候,她知道贾母喜欢排场讲究,便点了《西游记》这等热闹的戏文,然而内心深处,她喜欢的却是《寄生草》这样的辞句: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外表看来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内心深处却向往着芒鞋破钵,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涯。
咏柳絮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出了她真正的内心。我们时常将这句诗理解成宝钗对世俗荣华的憧憬与向往。
但是,“青云”二字本就是仙家之语。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与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具有相似的意境。宝钗真正渴望的不是尘世间的幸福,而是闲云野鹤般的自由。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宝钗是“淡到极致”的人,淡是因为她将一切看得很透,她早就明悟了“红尘中却有些乐事”,“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面对生活的“空无”,她不会出家,不会去寻求终极的解脱,而是随遇而安,因为她知道无论做什么,到头来都是一样的结局,倒不如将一切看淡,以求内心相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这个“淡”字我觉得未尝不可。
最好的文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需要对仗、压韵等技巧,但又不能刻意雕饰,辞淡意深,一气呵成方是最佳。
《诗品》将诗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除了“冲淡”之外,其余“自然”、“含蓄”、“疏野”、“飘逸”、“旷达”等大体还是表达了一种自然淡远的意境。
水墨丹青,则不像西方油画那般浓墨重彩,而以疏密有致、朦胧飘逸的神韵为趣。
至于交朋友要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处世之道讲究“非淡泊无以明志”,就连隐居的最高境界也是“大隐隐于市”,不完全的离群索居,但也始终和喧嚣的尘世保持一份若即若离。
淡,有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带着一丝老庄的飘逸出尘。
行入世之事,因为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否则便没有了这个“世”。
怀出世之心,因为心灵的空濛自由才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最想拥有的。
得意时留有一丝清醒,失意处存一份豁达。
真正的看淡,不需要隐居山林,也不需要青灯古佛,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对无奈的世事保持煦煦的温情,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