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得来不易:社会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并没有让人们变得更加幸福。人类的整体幸福感也并没有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红利。
虽然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却很难看到有哪个现象能够证明当代的人显然比过去的人更为满足,事实上甚至还有些令人不安的迹象。
虽然发达国家更为繁荣舒适及安全,但自杀率也远高于传统社会。在秘鲁,危地马拉,菲律宾和阿尔巴尼亚这些贫困而政局不稳定的国家,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人自杀;但在瑞士、法国、日本、新西兰这种富裕且和平的国家,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有25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85年,大多数韩国民众生活贫困,未受教育,深受传统束缚,并且生活在专制独裁统治之下。而到了今天,韩国已经是一个领先的经济强国,国民教育水平在全球数一数二,并且享有稳定而相对自由的民主制度。然而韩国在1985年大约每10万人中,有9人自杀。如今的自杀率则超过三倍,达到每10万人中有30人自杀。
整体福祉的增加幅度还是远远低于预期。在石器时代,人类平均每天消耗4000卡路里的热量,除了用来觅食之外,还要准备工具、衣服、艺术和营火。而今天美国人平均每天使用22.8万卡路里的热量,除了填饱自己的胃,还要供给自己的汽车、计算机、冰箱、电视所需。这么看来,美国人平均消耗的热量足足是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近60倍,但美国人真的比以前快了60倍吗?这种美好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我们习惯把快乐与否归结于客观环境、归结于他人;但实际上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物质能决定我们的生存,却无法左右我们的快乐。
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
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仅有和平繁荣的生活并不能让我们满意,现实必须符合预期,才能让我们满足。但坏消息是随着客观条件改善,预期也会不断膨胀。于是,虽然人类近几十年来的客观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但带来的并不是更大的满足,而是更大的预期。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未来不论达到什么成就,可能我们还是会像当初一样,永远不会真正满足。
从生理层面来说,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感,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根据伊壁鸠鲁的说法,我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愉悦,而且没有不快的感觉。边沁也有类似说法,他认为大自然让人类有两个主人控制快乐和痛苦,我们的所为、所言、所思都由这两个主人决定。继承边沁思想的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解释称幸福快乐,就是只有愉悦没有痛苦,而在于愉悦痛苦之外,并没有善恶之别。如果有人想根据愉悦和痛苦之外的理由推导出善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想骗你,而且也可能骗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