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雾霾,就像是终日紧闭的窗户本身一样,隔离出来一个囿于室内的阅读时空。
终于读完了很早就入手了的《月亮与六便士》,最初在一个高分图书榜上看到了这本书,而作者想传递的那种处世态度也被世人所传颂,所以在我的意识里,这是一个不应该被错过的经典。
258页,并不算是一个长篇,而故事也没有多么的复杂跌宕。虽然在翻开此书之前,对于其梗概也大致有所了解,无非就是一个关于执着追求梦想的故事。但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是不禁感慨,和我最初的预期有所出入。
在我的潜意识里,一般这样的追梦者都是清风道骨,与生俱来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气质成了他们超然世外的伏笔,所以他们那种“不追梦 毋宁死”的信念也就变得非但不突兀,反而多了几分宿命般的感觉。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固化了的思维定式,让我读到故事里的主人公的时候,竟然觉得有些出戏。
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没有丝毫艺术品味、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有着殷实的家底、开朗的妻子、一双可爱的儿女以及不错的社会地位,当然,以上种种,都是别人眼里的他,所以当他抛弃了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他的妻子宁可相信他的离家是因为另一个女人。
也许,外人眼里的斯特里克兰与真实的斯特里克兰的差异,正是这个故事的开始。那个妻子眼中根本不懂欣赏艺术的丈夫,实际上却一直做着一个绘画的梦。没有任何的余地,他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只身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居住在凌乱不堪的旅店,满心欢喜地拿起了画笔。阅读至此,所有的文路都和我心中的预期相吻合,心里暗暗敬佩这份毅力与决绝。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个本应该有着仙风道骨的主人公却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了自己的真性情,坦白而言,这样的人设在最开始的时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诚然,心怀艺术的人的确与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不羁也自然是他们理所应当的标签。但斯特里克兰却似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说最初抛弃妻子是为了梦想,虽无情无义,但联想到“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拉不负卿”的中国式浪漫多少也给他添了一点血性,变成了另一种魅力,然而他后来所做的一切,却让我初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皱眉。
因为终日沉浸在高于生活的艺术里,所以艺术家身上有些痞气大抵正常,但斯特里克兰却似乎不能仅仅用痞气来形容,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就是一个恶棍。面对好友的相助,他似乎从来都不领情,而当朋友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时候,他却拐走了朋友的妻子。当然此处用“拐”略有失真,毕竟当时是朋友的妻子主动跟随他走的,可是面对这样的结果和朋友的伤心欲绝,那个风流的画家没有任何的愧疚,反而嘲笑朋友的窝囊。而后来当那个女人因为他的始乱终弃而自杀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任何的反应,此种的冷血,真的让人接受不了。
最难忘的就是故事的结尾,斯特里克兰在疾病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他的那件屋子,却成了绝世的佳作。那些画在墙壁上的绘画,真正地诠释了他这个绘画天才的所有造诣。而他遗嘱中一再强调的“付之一炬”,更加凸显了他的非凡的个性。
这个时候,我突然释然了,也许,正是因为斯特里克兰的这种看似无情又乖张的性格,才能让他对世界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也才能让他的绘画艺术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境地。之前脑海里固有的那种属于逐梦人的形象,所谓的清心寡欲,所谓的超然物外,对于修身养性也许大有裨益,但对于艺术来说,也许才是最大的无趣。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甚至是没有任何怪癖的人,似乎没有足够的气力与骨骼,撑起艺术这件华服。
正如作者开篇写道的那样,“艺术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艺术家的人格,艺术家哪怕有上千个缺点,但只要有特立独行的个性,那就是可取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对本书最好的概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略过地上的六便士,一心一意地仰望着空中的月亮,让他们的艺术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和动人。
曾经在一个书评中读过这样一句话:“巴尔扎克一生中写了两部人间喜剧,一部用笔,一部用生活。”可见,那些触摸到艺术女神裙尾的艺术家,个个都是有个性有故事的人。也许,人们之所以会记住梵高,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画了向日葵的梵高,更因为他是可以亲手割掉自己耳朵的梵高,人们之所以会记住海明威,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写了《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更是因为他是会对自己举起猎枪的海明威。
想到了此书的书名:月亮与六便士,就像是很多人说过的那样,如果你只是低头想着捡地上的六便士的时候,你就不能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反之亦然。这也许是对于生活与理想最经典的隐喻。其实,如果说六便士是生活的偶然,那么月亮则是命运的必然。总有一些人,很偶然地囿于市井日子里,安分守己地扮演着平凡的角色,但心中那粒与生俱来的梦想的种子一旦发芽,他们便会毅然地抬起头颅,用明澈的眼睛以及同样明澈的心灵,去望一望天空上的月亮。纵然肆意不羁,纵然离经叛道,只因那是归于命运的必然选择,那是属于月亮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