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济南大学女生自杀的消息让人难过。在留下的遗书中,她写道:“希望大家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我”。有人说:她就像我们身边一位普通而又善良的的朋友,却选择了用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作为自己人生的解脱。在这场悲剧的背后,以“爱”为借口的干涉和阻拦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活得很累,我要先声明一下,我选择结束生命与任何人与学校无关,我只是因为原生家庭、和我的抑郁。具体来说,是因为我的爸爸。”当看到女孩列举的她的爸爸在她整个人生中所造成的伤害时,我既愤懑又为女孩感到惋惜。因为恋爱被父亲羞辱成婊子、在学校门口当众暴打以及发疯似的剪掉她的头发。成绩没达到期望就要被暴打,满脑子的回忆都是无数个被打骂、被欺辱的痛苦过往。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最终在被父亲否定梦想时选择了离开。面对周遭朋友的温暖,世界的美好,她也留恋过、期许过,可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终究把她击败了。“我爸爸给我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我至今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害怕,全身发抖。……”女孩也知道爸爸是爱她的,但她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她的一举一动穿着打扮都被牢牢钉死。这份令人窒息的爱让一个温暖可爱的灵魂永远长眠。
家长沉重的爱似乎不再让孩子感到快乐,反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尽管这只是个案,但父母们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 父母曾经是孩子的全部,但不可能永远都是孩子的全部。孩子们都会长大,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并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和翻版,更不是父母无限制倾注自己想法的容器。诗人纪伯伦的《致孩子》一诗中说: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孩子们在出生那刻是没有选择的。如果可以的话,我相信很多人宁愿不要来到这个世界或者某个家庭。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可能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望子成龙般的苛刻,而这一切,他们无从选择。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把小孩当小孩,当成书本上写的那个小孩,那个所谓“别人家”的小孩。他们应该给与孩子的是爱,而不是思想;是尊重,而不是约束;是情感,而不是血缘。维护家庭关系的纽带不是血缘而是家庭成员对彼此的爱和尊重。
正好这段时间看到老舍先生写的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话,现摘录如下:我对于教养小孩,有个偏见——也许是“正”见:六岁以前,不教给他们任何东西;只劳累他们的身体,不劳累脑子。养得脸蛋红扑扑的,胳臂腿儿挺有劲,能蹦能跳,便是好孩子。过六岁,该受教育了,但仍不从严督促。他们有聪明,爱读书呢,好;没聪明而不爱读书呢,也好。反正有好身体才能活着,女的去做舞女,男的去拉洋车,大腿生活也就不错,不用着急。在教育内卷化严重的现代,大多数父母为了孩子以后的读书、工作,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课外兴趣班。其实很多孩子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所有这些基于孩子成长需要而诞生的“葵花宝典”都应该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