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两本林明子的作品《妹妹住院了》和《阿惠和妹妹》,非常巧合的是两本书的主公人是同名的,人物的形象也比较雷同,反应的主题也接近,因此就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来说。
这两本绘本的内容都非常日常,但是林明子最擅长的就是把简单的内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绘本阅读中有许多次机会可以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体会和感悟她的心情,都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好读本。
一、《妹妹住院了》
1.封面和扉页以普通观察为主,我只是适当地提示了孩子们注意一下出现了两次的洋娃娃,因为这个本书的一个关键信息。
2.阿惠发现洋娃娃不见了,从阿惠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受阿惠此刻的心情:你觉得阿惠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不开心)
3.引导孩子观察妹妹小彩的样子,再提问:小彩生病了,如果你是阿惠这个时候心情怎样? 幼儿:觉得自己刚才很过分,不应该骂妹妹的。
4.听到妹妹要开刀,阿惠的心情怎样?
幼儿A:如果我是阿惠,我知道我妹妹要开刀,我会很伤心。
幼儿B:阿惠很担心。
幼儿C:我觉得阿惠的心砰砰砰一直跳。
5.洋洋要走了,阿惠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 幼儿A:不想让她走,怕她回去时很危险。(从朋友的角度考虑)
幼儿B:不想让她走,不想一个人在家。(从自己的角度考虑)
6.幼儿观察,提问:天气怎么样?被子里有什么?为什么阿惠要躲在被子里?
幼儿:打雷闪电了。 阿惠在被子里,还有小脸蛋儿。 阿惠很害怕。
7.阿惠接完电话后,心情怎么样?
幼儿:阿惠很开心。
8.如果你是阿惠,你想送给妹妹什么礼物?
幼儿A类:我会送给妹妹洋娃娃。(多次反复出现的洋娃娃给了提示。)
幼儿B类:我会送给妹妹好玩的玩具、花朵、贺……(画面提示以及自己喜欢的物品)
9.阿惠去看妹妹,为什么妹妹的脸有点瘦了? 幼儿:做手术很疼。
10.妹妹小彩收到礼物心情怎么样?阿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幼儿:很开心。
11.妈妈夸奖姐姐,阿惠的心情怎么样?
幼儿A:很开心。
幼儿B:有点不好意思。
12.最后给孩子们读了读姐姐写给妹妹的信。
二、《阿惠和妹妹》
1.从封面猜测两个孩子的关系。
孩子们有了先前《妹妹住院了》的经验,很容易猜测到两个孩子是姐妹关系。
2. 前几页都是观察加讲述,直到妹妹不见了这一页:
(1)如果你是阿惠,这时的心情怎么样
(2)你觉得妹妹去哪儿了?
(3)这时你会怎么做?
(1)幼儿A:我会很担心。
幼儿B:阿惠的心砰砰砰砰要跳出来了。(再现“砰砰砰”)
(2)去公园、去银行找妈妈、回家了。
(3)打电话报警、留在原地等、回家找、大声喊。
3.P14观察画面,提问:阿惠跑的速度快还是慢?你怎么看出来的?
有了《第一次上街买东西》骑车人的经验,孩子们一眼就能发现阿惠飘动的头发和裙子。
4.观察P18大开页,孩子们表示此图很像《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大开页。(先前的经验又被调动起来)。
6. P22-24,猜测:谁来了?如果你是阿惠,你发现妹妹被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牵着,你会怎么办?(图中只描绘了男人的身体,给孩子留下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幼儿A:我会马上给警察打电话。
幼儿B:可是我们没电话啊,我会跑回家打电话。
幼儿C:也许是高大男人把小彩认错了,我会告诉他,那是我妹妹。
7.P28:看到了妹妹,阿惠的心情怎样?
幼儿A:很开心。
幼儿B:心终于不会砰砰砰跳了。
教学后记:
读绘本的过程中,有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个镜头是当得知妹妹住院,我让孩子们感受阿惠心情时,一个孩子回答我:“如果我是阿惠,我知道我妹妹要开刀,我会很伤心。”她的回答提醒了我,以致于我接下来的提问方式都换成了“如果你是阿惠……”这样孩子们更能将自己代入绘本故事和角色中;第二个镜头是当我们看到小彩给住院的妹妹的准备礼物时,孩子们热烈大声地自发讨论着:我会给我妹妹/弟弟送……尤其是那些二胎的家庭的孩子,他们发出的声音最大。
共情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靠说教肯定是无效的。感谢绘本这个载体,潜移默化地在阅读过程中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