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过来之后,意识到了梦境是个梦境的原因,是因为有着醒来这个过程。 一个更清晰的现实在眼前了。
如若一个梦境不会醒来,也就无从知晓这个梦境真实与否。 换言之,如果你正处于梦境之中, 却没有一个醒来后的现实做参考,你能意识到你的梦境仅仅是梦境?或许会疑心现实也是个梦境。
但是,这样,对现实的区分就是无意义的,它 意味着从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出发,有无数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路径。 但是,只有其中的一条是可以被我们的记忆追溯的,对于其他的可能的事件的真实程度的衡量就无法被完成。
人很难用理性构建一个和感官所体验的现实一样真实的现实。 以上无数种现实可能,不能通用于单一的梦境和现实的比较。如果理性渴望追溯另一个更真实的现实,其要求的分析程度要胜过对于已知的现实做出的分析程度。
历史分支就是同一个时间点延伸出去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 曾有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们似乎都相信,如果在一个时刻掌握了宇宙中所有电子的位置,并只要掌握对这些信息进行运算的能力,就可以知道未来无限时刻的宇宙中所有电子的位置。这个想法后来被否定了。否定这个想法的人叫做海森堡,他以他的不确定性原理陈述了一个哲学家们无比关心的问题的可能的解释。其原话为“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对于因果性的反驳也出现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在他的逻辑里是不能有任何像因果联系这种东西的。他说,“未来是的时间不能从现在的这些事件推出来。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他的逻辑证明出自他对于简单物和复合物的其老师伯特兰罗素在这本书的导言里为作者对于因果性的反驳做出的总结是,“太阳明天会出来是一个假设。我们事实上不知道它是否会出来,因为没有一种强制性使得因为另一事物发生了这一事物就必须发生。”在这本书的正文中,维特根斯坦对于其老师上述的总结的表述是这样的,“6.33 我们并非先天地相信一种守恒律,而是先天地知道一种逻辑形式的可能性”
个人同一性的问题就在于,如若我们说时间一直延续,我们假定其中一个时间的演变路径用X轴表示 ,然后一个特定的关于一个人的变量,或者说是,某个可被类似为常量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改变保持小程度的改变。于是,对于笛卡尔的想法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同等可能的现实的存在,在对这些可能的现实进行分析时,我们就很难对一个单一的X,即一个特定的时间演变的路径,做出一个和假定的几乎不变的变量的联系,也就意味着这个由两个变量说明的同一性无法被确定,意味着个人同一性的探讨一直采纳的范围是主观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出于逻辑的分析。
再解释一下。如果有一系列潜在的变量所对应无数的可能的同性质的变量都维持一个不变的值,而且这个所对应的变量是t, 即从t1到t♾这一系列变量的变化值都维持一个同样的值,那决定论就是对的。在无数样本中的一部分样本的重复可以总结出一定规律,但是当无数的样本对应无数的样本的时候,便进入了决定论的范畴。当然更深的一个可能,是不同的变量的变化量在长期被维持在一个恒定的值上,也就意味着对这些变量求导的时候,对这些变化量的总和进行分析时,可能获得一个永恒不变的值。
再说到历史分支,从时间的演化规律上来看,没有一个必然的现实演进的方式,现实中的每一个时刻, 即便是对单一物体进行分析的时候都带有无限的可能。每一个现实在长期看来都有同等发生的机会。但是,我们在假设这一个情况发生的时候,依然认为个人同一性的不变。也就意味着我们相信一切都有无数的发生的可能,却仍然相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去定义这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这是无法被正确地解释的。也就是在每一个现实中我们都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意味着我们所形成的“人”,是主观而自觉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而非客观因素所界定的。
这就引入了各个现实中的对于个人的认识。对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分支的考量的主体的认识, 即这个认识本身也是被错误假设的。就好像有人相信他所能体验的现实一定是唯一一个现实 ,换言之,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不胜于我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并且有些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要更加的贫乏。
认为有某个更真实的现实的存在, 这就构成一个分析谬误。如果逻辑上人只能假定存在更真实的现实,并且这个现实包含一定的多过现有现实的特质,而使人可以意识到其实际不真实。在逻辑上,没法假定一个没有在任何程度上体现在现有的现实上的东西,意味着我们其实无法假定或者想象一个完全脱离于现有的现实的可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