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两天自己对《游戏力》书中观点的运用。
游戏力,就是用游戏的方式化解冲突和矛盾,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
1.
我有两个宝宝,老大妹妹三岁半,老二弟弟一岁三个月。
姐弟相差两岁,是同胞竞争的典型年龄差距。妹妹对弟弟的到来,从如临大敌,有些攻击性,偷打弟弟,到逐渐接受弟弟,偶尔对弟弟不友好。
平时,尽量两个人物理隔离开来。妹妹跟奶奶外出买菜,串邻居,幼儿园,弟弟和我在家。由此减少妹妹见到妈妈照顾妹妹,触发的索取关爱的嫉妒的情绪。姐弟在一起时,也是十分留心。弟弟喜欢姐姐手里的玩具,即使他手里有类似的,姐姐又不让弟弟,姐姐处于物权意识强烈的年龄。一个学龄前,一个学龄中,还是都是不爱谈道理,爱看被爱多少的年纪。
虽然,妈妈的爱一直都在。但孩子是个非常神奇的物种,她是你怎么爱她,她都不嫌多。而你爱她少一点儿,她觉得你不爱她了。
在去平衡同胞关系上,让心智还是学龄前的宝宝做到懂事,还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孩子是天生的达尔文主义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本能是写在基因里。在未进行大量的社会化熏陶前,孩子行为有柔性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
一天早晨,我在做饭,奶奶在看弟弟,本独自玩耍的妹妹,也跑进去。弟弟那时生病,我还是希望妹妹出来玩。奶奶说妹妹出去没玩,让妹妹去吃她最爱吃的面包,妹妹仍无动于衷。我突然想到用游戏态度来解决。
我故意对着妹妹的方向大声说:“哎呦,谁的大胡子面包怎么那么好吃?”
“我吃一口,哎呦,我再吃一口。”
“马上就剩一口了。”
妹妹马上跑出来,笑嘻嘻得看着手里啥也没有的妈妈说,“原来妈妈没有吃呀,妈妈在骗我。”
我说,“我没有骗你,我是假装在吃你的面包呢。”
三岁半的妹妹热爱假想游戏,她喜欢我用假想游戏和她互动,她认为我懂她,在用她认识的语言和她玩。
2.
今天中午,妹妹老是哭。爷爷哄,奶奶教育,哭一阵子,停一阵子,跟雷阵雨一样,一阵一阵的。
我对着妹妹说,“咦,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忘了关遥控器了,怎么哭的声音一直都在呢。”
“不行,我得按一下。”我假装自己手里拿着一个遥控器,冲着妹妹摁一下。然后说道,“关掉哭。”
妹妹破涕而笑。
3.
三岁半的妹妹处于秩序敏感期,苹果一定要切成大片状的,小片不行,芒果要从小头剥起,不能大头那边。
那天,我帮助妹妹剥芒果。随意一头,破坏了她的秩序感了。恰巧剩最后一个芒果了,她一个劲儿的哭呀。
我一边继续剥芒果皮,一边假装自己是芒果说:“哎呦,求求你,不要剥我,我好痛。拜托拜托。”然后自己面部很难看,身体好痛的样子。
我继续剥,继续说“哎呦,你怎么还剥我,不行,我快死掉了。”然后,我假装晕倒了。
妹妹看我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觉得特别有趣,好玩,她给乐了。
妹妹拿着她的芒果吃了起来,我在一边给芒果配音:“你怎么还吃我,我好生气,哼,不跟你玩了!”
学龄前的宝宝非常喜欢看到,听到父母夸张,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他们会觉得父母很有亲和力,有趣,好玩。当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连接建立起来了,沟通就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宝宝有情绪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情绪未平,事情卡壳儿。情绪平复,事情流畅。而游戏,在情绪平复中,功不可没。人,天生对幽默,对微笑,对善意,是没有任何抵抗力,更何况还是宝宝的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