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阴
早上起来,天阴沉沉的,但没风,不算太冷,于是在院子里走动的时间多一点了。
这些天一直很想努力恢复在上海的生活状态,早起读书写作,闹钟也从这周调到了6:30。
其实这个点起来在以前也是少有的,在上海每天的闹钟基本都是不超过六点,睡觉的时间不会超过8小时。算算休息的时间长度,我也算不上多勤奋,只是晚上要陪儿子,只有早上这点时间属于自己,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这段在老家的日子算是彻底堕落了,每天睡觉都几乎九个小时,即使早醒了也不想早起,宁愿躺在床上刷刷手机、发发呆,任时间倏忽过去。
事实上一天天的日子过得很快,感觉什么也没做,难免心生焦虑、不安。
不是没事做,是难得静下心来做事。
想想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无论如何不至于如此虚度,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读家里储备的书,怎么也不会陷入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的状态。
有时候也反省自己,什么才是不虚度时光?一定要每天读书写字?每一天必须要有价值吗?仔细想想,我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我养成了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到了中年,更懂得要珍惜时间。总觉得每天有一些收获,才能一天天地有所进步。
我的这种时间观无疑也会影响到对儿子的养育上。
儿子还完全不会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学习永远进不了他的安排中,这也让我感到心焦,总是要陪着,告诉他该干嘛干嘛,这样下去他该如何学会独处、独立?
我知道也许是我管得过多了,也不是没有尝试让他自己安排一天的生活。但这么大的孩子,指望他自觉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昨天与儿子一起制定了一张假期课程表以及作息时间表,让他对照课表来安排时间。一天下来,虽然很难严格执行,但总算感觉规律一点了。
上周开始,一些线上机构陆续开设了一些免费课程,起初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挺兴奋的,终于觉得儿子有事可做了,不用时时刻刻陪着了。
但是,上了两天发现有些问题,一是有些机构的课显然是仓促上线,课程内容并不系统,有的内容也非常的浅显,有应付之嫌;二是这样一天上下来,孩子对着屏幕的时间太长,眼睛受不了;三是所有的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学习知识有那么重要吗?
知识固然重要,但独立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对社会的责任感显然比知识更重要,而这些是线上课程不会教的。
于是我对比了几家机构的课程,开始有选择地上课,空出的时间自己带着他背背唐诗,玩玩游戏,讲讲社会发生的事。此外,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看电视、听故事、画画……
昨天下午看了《叶问4》,剧中两位父亲对孩子的态度也让我颇有感触,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吗?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他们创造的未来未必比我们设计的未来差。
此刻写日记,儿子就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故事,我们互不干扰,感觉也不赖。谁说这不是一种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