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断舍离之后,我很赞同收纳其实是比较初级的东西,而且是术不是道。我想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收纳整理,主要是想有一个舒适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长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心境,说到底,我们追求其实的是内心的安然和秩序感罢了。
要建立内心的安然和秩序感,那物品就必须摆放有序,而且存在有度。断舍离告诉我们,首先要舍弃不必要,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其实就这第一步我就反反复复了很久,并没能达到书中提到的境界。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喜不喜欢需不需要跟适不适合也许是两回事,而且前者常常会发生变化的。
听过一次微信分享,分析了其实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满满的都是日本禅宗的哲学内核,它强调空,少即是多,谈的是“无”的哲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卦的断舍离、空无一物,包括近藤麻理惠的心动收纳法,都是强调表面尽量减少物品,留下空间,实现一种“空”的感觉。而且这是与日本岛国的性质、他们大多数房屋空间较小的特点,非常契合的哲学思想。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关于断舍离的实践其实很难持续下去。我们看一下日本的极简风和欧式的极简风能很明显的看出差别:
前者是MUJI的样板间,后者是欧式极简风。这两种文化对“极简”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
而这两者是不是适合自己,哪一种适合自己,这真的是很个性的问题。况且这些风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跟我们都是有差距的,而我们国家的南北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之大有时无异于两国人的差异。断舍离其实不算一种收纳整理的诀窍,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实行这种思想就像一种修行,它强调克制,你需要持续跟自己的各种欲望特别是物欲作斗争,直到最后战胜它,战胜自己。我感觉近似一种禅修了。所以如果你痛苦、纠结、挣扎还经常反复也很正常了,修行之路不易啊~~~阿弥陀佛~加油!  ̄ω ̄=
我觉得嘛,中国人毕竟还是喜欢热闹,性冷淡风大行其道的时候,黑白灰驼,先不说你穿了是否好看,这些真的能完全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了吗?我相信也许可以满足一段时间,然后你又会开始纠结和挣扎,然后就一点点的恢复了以前的买买买。
回到今天主题的引子,关于鞋子,关于衣橱……以前呢,我也是觉得要先按断舍离舍一遍,然后再按喜欢的、优质的标准来买。可是首先怎么舍,在过程中就问题不少;而且光用“优质的”、“真正喜欢的”等标准来买衣服,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无悔的精准选择。一路迷惑着,后来发现还是要回归老理,关于服饰鞋包等最重要的是什么?适合!穿上好看!
好,这里就要求我们先弄清楚,什么叫适合,穿什么类型和风格的衣服是让自己比较加分的。而且好不好看,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要看一下别人的意见。因为穿衣是一个外在行为,它始终是需要给别人看的,就像写文章一样,你自己觉得好其实并不表示真的好。我有一个女朋友,她比较喜欢日本动漫,进而喜欢日本文化,因而年轻时常年穿着各种流苏加身的宽宽大大的森女风。但是她块头较大,完全没有小女生的小可爱的那种感觉,而且偏胖,穿了森女风就是一个大块头的微胖人士整天套着一个口袋,偶尔还穿个粉色碎花的少女裙的感觉,你们想象一下……以前从各个侧面正面劝过她,她就是要坚持自己喜欢的。好在工作以后,可能受周围的环境影响吧,她终于意识到了以前的“惨不忍睹”,开始懂得按工作需要选择通勤优雅风,用A裙和高腰及膝裙强调腰线和下半身,将人们的视线从相对肥胖的上半身转移到瘦长的双腿;多用纯色搭配、挺括的面料,舍弃以前的各种邹巴巴的棉麻、碎花蕾丝;抛弃常年穿的“洞洞鞋”,上班小中跟单鞋就是一个俏丽的职业女性,下班换双小白鞋就是休闲年轻活力的大女生。变化之大,大概相当于从图一加两个号到图二、三加一个号(好的搭配会显瘦)的差别那么大吧
我觉得光自己埋头舍是不行的,要先弄清楚合不合适自己(这个合适要参考别人的意见),才能打造出一个自己满意的衣橱,也慢慢才会减少囤积——因为那些久放衣橱不穿的衣服往往是由于效果不佳或者不适合我们经常面对的场合的衣服。断不断舍离,是不是追求绝对数量上的减少,我觉得没那么重要。我有穿着很舒服又很百搭于是经常穿的衣服,当你更了解自己,这类的衣服更多的时候,其实你的数量自然会降下来。所以我觉得,关于衣橱,我们主要是要先找准自己的适合风格,并且要注意质感,要强调搭配。这个功课已经要做好久了,而且我发现关注了这些方面后,我更愿意去实体店试衣服,而对网购会更谨慎,而且对不适合自己的退货退的更干脆,而不是说:“等以后瘦了穿”,“等我找到能搭配的下(上)装就穿”……一点小心得,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