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早之前看到一则新闻,汪涵生日的时候马云给汪涵发了一条信息,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三十岁之前做别人要你做的事;
三十岁之后稀里糊涂学着自己做事;
四十岁必须知道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五十岁的时候要考虑为年轻人做点事;
这个年龄段的划分很有意思,却也大致符合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状态,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别人要你做的事,所以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会说: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做着父母,老师要我做的事情。好好读书,上省重点高中,考好大学,早点成家立业,找个稳定的工作。他们告诉我名校很重要,学习很重要,却没有教我要享受知识,怎么去运用知识找到自己所爱。
即使是现在毕业了,看似逃离了父母的约束,可以找自己想做的工作,与自己爱的人相爱,可拥有了自由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去选,对未来充满迷茫,更想不到七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一直以来,我对成功的理解很狭隘。必须是财富自由才算成功,必须被亲朋好友认可,佩服才算成功,必须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才算成功,必须让世界因为你而改变一点点才算成功。看吧,多么幼稚的想法,一直误导了我21年,看到别人做什么变得厉害了,我也赶紧去学,看到别人在疯狂看书,我也去看书,看到别人做销售赚到钱有点小成功,我也去尝试下…一直在模仿,从未超越过。
我特别期望拥有成功的人生,拥有大把的钱,独一无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努力去学习,去考试,去争第一,去赚钱,虽然有做第一的想法,可惜从来没有实现过,也没有体会到小小成功的感觉。
也许我该好好想想到底什么对我意味着成功。
前段时间看了一遍《三傻大闹宝莱坞》,当我熬夜把观感写出来后,我开始体会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处写的那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三傻》最后,兰彻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学霸”查尔图成为跨国金融公司副总裁,大学教授“病毒”一如既往的“成功”,拉加是名普通的工程师,法罕成为了野外摄影师。
不去看电影,我会认为兰彻,查尔图,“病毒”是成功的,他们财富自由,具有影响力,生活在金字塔尖,满足我判定成功者的所有要求。幸好,世界的真相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兰彻成为科学家,是因为热爱工程学,不为找个好工作,不为学历,不为赚更多的钱,只是热爱。
查尔图看起来很成功,跨国公司副总裁,可看过电影就知道他是里面表现的最可怜的那个,最愚蠢的那个。电影描述的多少有些夸张,可我们很多人就是他的缩小版,一辈子努力,却不知努力的意义,一辈子追求被他人认可,富有的生活,却不知最富有的生活就是幸福。我没他那么聪明,做不到他那个地步,所以没有资格嘲笑他。
拉加和法罕很普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一个不那么知名的野外摄影师,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热爱这份职业。拉加克服了来自家庭的压力与恐惧,放下自己,向兰彻一样开始因为热爱工程学而学习。法罕放弃了全国最好的学历,去追求自己热爱的摄影,跟随著名摄影师去热带雨林学习摄影,没有报酬。他们热爱他们的工作,虽然目前没有查尔图看起来的那么成功,可那是真正的成功。
对于成功的评判不应该来自别人,更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我取得的这一切让我感觉幸福吗?如果从来一遍,我还会这样做吗?
(个人写作水平原因,对于电影的描述不够好,有兴趣的强烈推荐观看,一副治不开心的良药)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条短信。
三十岁之前做别人要你做的事情,三十岁之后稀里糊涂学着自己做事。
当我七年之后,成了家,有了孩子,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在为别人工作,那时,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觉察到去学着自己做事,或者觉察到了,可不知道去做什么。
查尔图拥有了自己做事的能力,却没想过做什么事,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事。我可不想这几年还去做别人希望我做的,最后却找不到忘记了自己最想做的。
笑来老师说,迅速获得两倍薪水的方法是,一份为老板打工,一份为自己打工。为老板打工为了现实,为自己打工为了梦想。迫于现实,我们必须做一些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但同时必须心怀梦想,为每件事找到努力的意义,
七年就是一辈子,如果运气好,我还有七辈子,这样想人生真是充满了想象啊。在接下来的这一辈子里,我要为其余的六辈子做积累,我要尝试着稀里糊涂学着自己做事,0.5份薪水为老板,1.5份薪水为自己。用7年的时候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用这样的方式去“遇见”七年后可能一穷二白,也可能有点小成就的自己。
你有自己最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吗?如果有,赶紧去做吧,能够发现自己所爱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