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世界里最接近梦的乃是都市之夜,那里谁也不认识,或是非洲之夜,那里也是无限的自由。正是在那里,事物在运转,命运在你的周围演变。四面八方充满生机,而一切与你无关。” ――《走出非洲》卡伦·布里克森。
《走出非洲》,作者卡伦·布里克森,作者用极其优美的语言将她在东非肯尼亚18载的风雨历程完美地呈现在笔下。她以那海拔高达6000英尺的咖啡庄园为辐射点,将各种人、事、景、物完美联接,与其说是作者丰沛的情感的升华,还不如说是指引我们进入了弥漫着浓重事情氛围的非洲中的一个梦。进入梦中的我们,被那广阔无边的草原,茫茫的丛林,起伏的群山,腾跃的珍禽异兽,还有那些高贵又低贱的人们,吸引着,感动着。生活在这里,才知道生命的真实,自然的伟大,宇宙的永恒。
跳跃着文字转化成奇妙的风景,我们看到了风情的非洲,仿佛自己已经身处恩戈山麓,“在白天你会感到自己十分高大,离太阳很近很近;清晨与傍晚那么明净,安谧,而夜来了,这寒意袭人。”这一种举世无双的景色,只有非洲才有。仅是第一辑里关于恩戈庄园这一部分描写,已让我沉沦不肯梦醒。我一遍遍穿梭在其中,文字已经让我迷醉,让我流连忘返,让我欲罢不能,到不了的非洲,愿在梦里寻找。
”在黎明宁静的时光里,我时常,几乎总是梦到鲁鲁清脆的铃声,在我睡眠里,我的心欢快搏动。我醒来期望十分离奇而又甜美的事发生――,快快发生,马上发生。”
卡伦·布里克森在东非18年的风雨风雨历程,因6000英亩的咖啡庄园而开始,也由咖啡庄园而终结。她用优美如诗的语言描写了气势磅礴,浓烈又纯净的非洲美景,再到生活她周围那些远远近近的人物。从管家,厨师,铁匠,索马里妇女,非洲孩童,逃亡者,酋长,朋友,情人……不管是土著佃农还是移民,不管是贵族还是朋友,属于他们每个人的精彩故事,卡伦·布里克森完美的为我们呈现了。也许,卡伦对非洲人们的认识判断及见解并非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她的情感是真实的,善意又真诚的。在她笔下,每个人都栩栩如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给人印象深刻,仿佛那些人我们可以看得到感知得到。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他背上的新月;
唱那种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
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非洲的原始森林,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卡伦布·里克森用那灵性而又有情感的笔调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非洲动物世界,从珍禽异兽雄狮、毒蛇、鬣蜥、野牛、昆虫……再到自家的鬣狗、骡子等。在卡伦•布里的笔下我似乎可以身临其境,凶险与刺激同在,动物与人类的情感交流。尤其是对羚羊鲁鲁描写的笔墨更为浓重,作者开放和博大的情怀记述了生活在非洲大地上的生灵、动物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鲁鲁一家与卡伦•布里庄园的密切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非洲的感情已经融入了心里。她将人、地、事、时、物融于一体,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大地及其在繁衍生息在那里的土著的热爱,更通过文字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怪不得有人说,《走出非洲》是卡伦•布里写非洲的一封情书。
“自从我离开非洲后,我一直没有听到鲁鲁的信息,但我有卡曼坦的信息,其他非洲仆人的音讯讯,此刻接卡曼坦最后一封来信,还不到一个月里,连这些来自非洲的信件,都好像是一种奇异、虚幻的方式抵达这里,与其说是现实里的消息,勿宁说像影子或海市蜃楼。”即使离开多年,卡伦一直忘不了鲁鲁,想念着它曾经带给庄园的美好。
我喜欢卡伦,这个勇敢而坚韧的女子。是她让我喜欢上了非洲,在她的笔下刷新了我对以往非洲的看法。是她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和善良,让我看到了即使在贫困中的非洲土著也依然微笑的面对生活。没有什么不是歌舞所能取代的,一场舞会带去的不仅是快乐,还有积极的心态和勇于面对苦难的精神。而在现实当中,人们所缺少的就是这份气度和勇气,永远患得患失,让我们错过了很多生活中的美丽场景。
当太阳的光芒最早照射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的时候,卡伦不得已走出了非洲回到了故乡。可是难忘的非洲,心已经遗落在那里了吧。我在想,世界只有这么大,如果自己的家园都不再是自己的家园了,走出和逃离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