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清晨时光是选择专业学习还是尽情地日志是现在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从2015年开始早起并日志,从无一天间断。于我而言,日志不仅仅是记录值得纪念的事情,更是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自省,是读书并链接日常生活行为的纽带,是影视剧之后的思考,是调整我日常事物督察计划进展的工具,是我的“闭环式”学习方式。
既往我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日志,平均一个小时,然后再做饭,家务、准备上班诸事。
记日志优点太多,不一一赘述,最重要的,是增加我对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感知力,增加我的感性思维。
晨起的日志时间,飞速的在键盘上敲打昨日自己种种,灵感时时展现,很多文章想法、自己行为想法、计划愿景等就是从这期间产生、记录、调整、制定。
林清玄每日规定自己写3000字练习写作和文笔,我又何止每日3000?兴起灵感浮现时,5000字也是轻而易举。
古人说江郎才尽,我经常质疑,怎么会?
从生活中捕捉,只要开始记录,就不会叫停。
但我专业的时间投入相对少。
我是医生,需要每日学习,一般在白天其他时间进行专业学习,有时工作太忙精疲力竭,或者安排的事务较多,专业学习就不能够保证,感受到自己在专业上不够精进。
自从听了神之业老师的漫步人生开始转变。
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进行专业学习一个番茄时。现在大约持续了三周要多一些,自己都能感觉到专业在飞速的提升,面对任何病人自己都胸有成竹。
只有我自己清晰这种变化。每个病人当我第一眼看到,就明白目前病人主要矛盾所在,需要制定什么方案最合适,他的疾病发展会是什么样子,预后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治疗方案需要警惕和注意什么,都是哪些疾病或者情况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我专业学习的方式,是针对自己遇到的病人,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总结所得所获,所以每日都会去捕捉自己不确定或模糊的专业点,然后应用16格笔记来记录自己查阅的资料并且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反复复述刻意练习。
所以面对病人时非常沉着自信,所以我写病历分析病情时得心应手流利酣畅,当我再次看自己的病历书写病情描述时对自己感受到满意。
对病人的讲解浅显易懂,沟通时方方面面均能顾及,制定诊疗方案时更是按照个体化的原则,所以我感受到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我的理性思维飞速提升。
但我心中却若有所失。
日志写的越来越少,灵感仿佛也不能时时展现。
心中其实不安,害怕自己僵化,对生活感受力下降--生活,很多时候不在于你经历什么,而在于你感知到什么。
晨间静谧时光,我一个人写作,一个人独处时,会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爱从内心深处涌起升腾。
爱满自溢。在爱中,我看天地都是甜的,看每个人都可爱,自己更自爱。
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能量很高。
这当然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
我更多微笑的面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因为读书和写作,更对病人心理变化很敏锐,言语行为间安慰倾听更多,更有人情味儿。
对那句“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更是体味深刻,践行彻底。
自从每日清晨专业学习,我的感性思维能力在下降!我仿佛固化,仿佛石化,仿佛死水。我对世界的感受力在令人吃惊的下降。
模糊感知到现在自己很少对病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尽我所能制定正确的 诊疗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让他(她)们赶快的好起来,如果之中有什么波折,就赶紧查询资料寻求原因,为此可以不眠不休。这是我的职业职责所在,这是我工作价值所在。
感性思维的逐渐下降,让我诊疗过程中的情绪价值越来越低,理性思维的提升,让我越来越理性。
我想这是好医生所必须的,如果整日的悲天怜人,付出情绪,不去寻求理性方法来解决问题,医生的职责又从何谈起,医疗救助又如何体现?
可是我的心,我的感性的心,觉察到这种区别和差异,她在痛苦在不适,在寻求帮助--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性和理性思维?
亲爱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