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最近我读了这一本《艺术的故事》,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我—一个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艺术的读者对于艺术的看法。本来感觉艺术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是一般人不能欣赏的,艺术家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艺术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艺术家们也是会喜怒哀乐的人,但是具有超凡的艺术塑造能力,也是值得尊敬的天才。作者贡布里希在书中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只有创造它们的艺术家。”就像原本没有历史,只有谱写它们的千千万写手。写手们是历史的第二缔造者,艺术作品的欣赏者们,也给艺术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我们欣赏艺术就像是阅读历史。并不是为了重复别人的错误,而是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以时间和地域为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艺术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态度和方法。怎样欣赏一件作品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欣赏感受。了解画家的身世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固然重要,但是感受艺术家想要传达的心情、感觉、思考才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都会以审美经验为基础,我们所了解的所喜欢的艺术类型或风格会对我们欣赏新的作品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接受不了超出我们欣赏范围的一些艺术形式,抗拒甚至于排斥。所以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抛弃之前对于新的艺术的偏见。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的欣赏者,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与艺术家的共鸣,有的时候想要理解艺术家的本意,就要做到欣赏者心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家心中的艺术形象的统一。这往往需要对于艺术的表达内容和背景有所了解。但也有时候,艺术品一旦产生就脱离了艺术家,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可以被欣赏者依照自己的方式理解。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想要得到好的艺术体验,都离不开积累。就像《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为我们打下了能够较好地欣赏艺术作品的基础。作者贡布里希的语言浅显易懂而不乏幽默,包含哲理,本书还选取了大量的插图。无论怎样用语言描述一件艺术品都没有一张插图来得直观,特别是对于艺术欣赏的入门者。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美好的神圣的东西才能算得上是艺术,但是事实上平淡的事物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也可以是艺术的。逼真的是美的,粗略也是一种美。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来自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并且带有目的性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的个人风格也会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我们欣赏者,正如同书中所讲:“有一颗赤子之心,捕捉每个暗示,感受内在和谐,排除浮华辞令和现成套语的干扰。”同时也应该保持谦逊,不因为一知半解就自命不凡。

《艺术的故事》是把关于美术的研究成果和关于艺术的价值观以通俗的形式传播开来,使读者能够拥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平心而论,一个人没有欣赏艺术的能力也能够生存。但是在生存的基础上,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和素养,对一个人的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书的作者贡布里希是一位犹太人,他有良好的家境,从小受到艺术的教养和熏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影响力,比如心理学,美学甚至是戏剧文学。贡布里希上大学的时期是维也纳的黄金时期,这时的维也纳是世界哲学的中心。贡布里希受此影响,也十分熟悉哲学,心理分析和语言学。与此同时,维也纳学派也产生了,这也给了贡布里希以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欣赏艺术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所见”和“所知”的矛盾。艺术家创作艺术时,也会有这样的矛盾。“所知”就是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已经获得的知识对于我们看法的影响。毕加索说过:“我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可是我现在很想回到儿时,像一个儿童一样来画画。”由此可见,我们所学习得到的程序性的东西,在欣赏或者创作艺术作品时,是要被丢弃的。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矛盾,从心理学上讲,如果真的像儿童那样去画画的时候,画的恰恰不是你所看见的,而是你所知道的。比如让一个三岁的小孩画他的爸爸,他画的一定不是他所看见的爸爸,而是他所知道的爸爸。作者在这本书里,就有讨论到艺术中的所见和所知的矛盾和我们所追求的微妙的平衡。

读完这本《艺术的故事》,感觉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每次都可以发现新的内容,拥有新的感受。这本书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结构清晰而且科学,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贡布里希说他有双重身份的生活,一方面人们都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方面的专家,写的都是很难读的论文;另外他又是一个普及读物的作家,因为他写了《艺术的故事》。“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本书让我想到作者是一个有着深厚知识和着理性的叙述能力,又有着轻松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这样一个人。

   贡布里希在书中论述艺术理论的时候,总是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讲述画家所处的艺术情景,创作对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些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候他是怎么样遇到新的问题;那些被解决的问题,又怎样在另一个新的创作中不断地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至爱梵高》这部世界上第一部油画电影上映了。这使我对于书中怎样讲述梵高的艺术生活有了更多的注意。梵高说过,我要学习普桑来画自然。梵高想要把他的画变成博物馆里永恒的东西。我们知道一些古典命题总是不断地被人效仿,由此可知,结构是永恒的。这种效仿古代的题材的潮流被称为复古主义。贡布里希也在《艺术的故事》当中讲到这一点。梵高并不完全赞同印象派完全省略人们所能看到的物体的轮廓的做法,还是想回到古典主义中去。他认为要根据几何圆柱体来画世界,就是要把结构性恢复起来.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简单讲述了梵高的生平。梵高深深信仰宗教,最初画画是受到米勒的画作和它的社会意义启发。梵高几乎是自学成才,他孤身一人在法国的阿尔勒生活,经济来源是他的弟弟。他怀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满腔热情,但是生活寒微孤独,这样的矛盾使他痛苦不已。他这样紧张的工作生活不到一年,他的身体就垮了。他患上了精神疾病,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在疾病的痛苦中煎熬。不到37岁,他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拉斐尔,莫扎特,尼采这样的天才,英年早逝。

让我们回到梵高的作品中去,梵高从印象派的画法,修拉的点彩法和日本的版画中,都吸取了教益。他使用一道一道的笔触,使色彩打破传统,化整为零,也更加好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情绪。他所选取的母题也都是便于使用他的这一全新技法的。比如灌木篱笆,庄稼地,橄榄树,柏树,星空还有咖啡馆,卧室。

我们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肯定曾经疑问过梵高为什么会用那种形式来作画。色彩被大胆地运用,以点彩的形式,色块旋转地被铺陈在画布上。从他的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都可以看出这种他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的人说,梵高用这种笔法绘画,只不过是展示出他眼中的真实世界——一个抑郁症,精神疾病患者眼中的世界。的确不可否认,梵高的大多数代表作都是创作于他患病期间,而且精神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的确会影响到人的视觉。但是这种说法似乎过多强调了外部条件对于梵高的影响。艺术来源于的是艺术家本身,梵高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梵高对于世界的感受与理解。他的表现方式似乎也表明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他怎样与这个世界共处,这是所有艺术家都要遇到的一个问题。或许我们能从梵高的个人经历中看到所有艺术家处理这一问题的通性。

早年的梵高笃信上帝,他甚至想去做一个传教士。他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他在工人和农民之间传教,但是通过这种经历,他对于生活的苦难和残酷了解的更加直观和透彻。他的生活里充满坎坷,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于心中曾经笃信的上帝产生了怀疑,甚至在日常的行为上被周围的人说成是渎神,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是追求神圣的。

在艺术家梵高的内心,除了上帝,只有艺术是最为神圣的。于是他没日没夜地作画。在他的画中,他的情绪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像是挣扎,像是反抗,对于这个世界的爱恨交织。

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写道:“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的确,他想要欣赏他的画的人都能与他感同身受。他的确达到了他的目的,人们在他的画作前不能不感慨万千。

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画柏树,比如星空里的那团黑色火焰,梵高笔下的柏树就像生命之火一样直指天空,这是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

如此向往美好的梵高为什么会自杀?我想,或许死亡是他的精神解脱。从他的信件中,我感觉他是一个既抑郁,有自闭倾向,不时又会变得暴躁的人。或许对于内心深处笃信上帝的发稿来说,舍弃肉体的死亡,或许是对精神的解脱。

像梵高一样,为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很多都是穷困潦倒一生。死后,他们才因为某些机缘巧合所为人熟知,流传百世。但是艺术家本人是享受不到这份别人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了。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数的艺术家是古怪的,不通人情世故的,所以常常穷得吃不上饭。比如我国古代的八大山人,曹雪芹,还有国外的莫扎特,梵高等等等等。他们有的感受力惊人,有的过目不忘,有的极富文采,满腹经纶。不能说他们不聪明,如果他们把精力放在入世生活,积累财富上,或许会比很多人做的都好。但是他们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如痴如醉,付出所有。忍受别人的冷眼,嘲笑,不管是否拥有回报,是否有人理解。

作为不是艺术家的旁观者,我们对于艺术家都很是陌生,不了解也不理解。在街上看到奇装异服,打扮奇怪的人,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装扮和艺术家联想起来。不正常似乎与艺术家这个词是形影不离了。但是不妨静静地想一想,什么叫正常?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中等状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使喜怒哀乐等都不至于太过分;按照社会最大多数的普遍的意见看待事物,善于保持现状;的确,这是正常,但也是平庸。而“不正常”就像是星空中的黑暗,是“缺陷”,但更是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这样看:正常只不过是繁芜丛杂的不正常之一特例,只不过是人性人格的广袤大海里萃取出来的一滴纯净水,而且还随着时代民族而变化。光亮不是本质,黑暗才是本质,光亮是黑暗的一个特例,是轻度的黑暗。在那些“不正常”里头,恐怕才有伟大的创造力,因为它们不是特例,它们广大无边,因为它们没有目的性,它们就是它们自己。但是,要想被“正常”接受,那创造力的主人往往跨越与“正常”和“不正常”之间。

有一首歌名为《Starry Starry Night》,这首歌是用来致敬梵高的。但是它的歌词,用来形容与梵高有着相似经历的艺术家们也是很合适。歌中这样唱到:

繁星点点的夜晚

你的画板上只调制了蓝与灰

用你那双看得见我灵魂污秽的眼睛

在炎夏之日向外望

山坡上的暗影

勾勒出树木与水仙的轮廓

用亚麻布般的苍茫雪地之色

去捕捉阵阵微风与严冬肃杀

现如今我才懂得你对我的诉说

你因睿智思索遭受了多大痛苦

你又是多想解放你的思想自由

他们不予理会

他们根本没法理会

也许他们现在才懂得

 我们这些后来人,对于梵高和与他一类的艺术家我们都是通过艺术史,通过像《艺术的故事》这样的书籍才得以了解。但是仅仅是艺术史不足以动人,动人地是艺术。艺术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前进,艺术史总是比艺术晚上一步。所以当我们在为艺术史上的种种争论不休时,很有可能就已经错过了正在发展的艺术。我们对于艺术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对于当代的艺术要给与理解和尊重。艺术的轨迹永远伴随人类的发展不停向前,相互影响,共同灿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670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28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26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3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12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3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45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96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96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9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0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0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5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1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2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