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谈判刚开始的几分钟有点像是擂台比武的开场:两名对手来回移动着脚步,谁都不愿意率先出招。就像武林人士不愿意先出招一样,谈判的人往往也不愿意先开价。从以静制动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大概是担心先开价会泄露自己的策略,或是暴露弱点。
但是,这样想对不对?谈判的时候,或是在任何一个影响他人的场合里,是应该先下手为强呢,还是应该以静制动而后来居上呢?
根据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谈判中,先出招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一连串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无论受试者充当的是买家还是卖家,比起遵照指令按兵不动的那些人,遵照指令先出招的往往会赢得更好的谈判结果。例如,在一项实验中,想要收购一家工厂的买方率先开价,结果卖方最终应允的成交价平均在1970万美元上下。当卖家先开价时,买方最终接受的平均成交价是2480万美元。在工资谈判中,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因素令谈判结果呈现出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当谈判中的一方先开价时,他们就把对方“锚定”在了这个数字上。因此,尽管对方的理想做法是不受这个数字的影响,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估谈判内容的价值,但他们常常做不到。相反,他们会把对手先提出的开价当做“锚点”,在后续的谈判中,一直低效率地围绕这个价格做文章。
为什么会这样?想象一下卖旧车的场景。当卖方先开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时,有意向的买家就开始自发地思考所有能与这个锚点价格相符的信息。由于人们倾向于高效率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听到非常高的开价时,买家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他要价这么高?”,然后琢磨着是不是应该纠正对方对价值的错误看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买家不由自主地把心思放在了这辆车所有与这个高价相符的特性上,比如,豪华的外观、稳定性、出色的低油耗。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是买家先开价(这个价格肯定会很低)的话,情况会怎么样。卖家多半会问自己“为什么开价这么低?”,然后自动去关注所有的低价因素。例如车身上有不少明显的小凹陷和划痕,行驶里程数已经不少,还有一种“旧车的味道”等等。同样的例子,例如大家去逛街买衣服(不包括一口价的专卖店),要是你先开出比较低的价格,那么你会发现最后的成交价通常都会比较低。因为先开出低价的你,会让卖家无意识中想到自己的货物品质其实不是那么好、进价很低等等相关缺点,进而你就占据了优势,主导整个购买谈判过程。
你先开价了,谈判对手就会自动去想这件商品(无论你们谈判的是什么)有哪些特性与这个价格相符,因此他会去琢磨,比起他的预想,这样东西真正价值更接近这个最初的开价。所以,无论你的角色是买家还是卖家,是雇主还是想加薪的员工,是经理还是想多申请点工作资源的下属,你都应该仔细想想,在你的谈判中,哪个因素可以充当恰当的锚点,然后率先把它提出来,不要等着对手先说。
这个改变虽小,但它能带来很大的回报。当然,你先开的这个价格要符合现实才行,不能超出界限。例如要是你把一个“黑心棉”(摆摊的那种)的价格定价在500元,那就有点离谱了,就算你把它夸的天花乱坠也是不行的!但是,只要你的最初开价处于合理范围内,你就应该率先出招,不让对手先发力。如果没有抢占这个先机的话,开场铃声响过没几分钟,你大概就招架不住了。
当父母的请注意,跟孩子展开睡前谈判的时候,一定要抢先提条件!当然,我们知道,你不一定每次都能先发制人。如果对手先开价了,你该怎么做?例如,买房子的时候,房价早在谈判之前就标出来了;许多公司一发出录用通知就把起薪数字告诉了新员工。那么,你可以把心思放在你自己的理想价格上,进而绕开这个心理陷阱。这样一来,你就会自动去思考那些跟对手的锚点不相符的信息了。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参加谈判时,不但要在脑子里记着你想要的理想价格,你还应该把它合理的原因列成清单写下来。就算在谈判中你没能让每个人都明白这些理由,单是把它摆在眼前,就足以提醒你去对抗心中自动涌起的质疑,不会去想为什么你最初的判断不准确了。
参考文献:《细节》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