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答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心理学家兼作家 武志红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是我继《自卑与超越》与《财富自由之路》之后阅读的最认真的书,同时也觉得这本书也像前两本一样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这本书解释了我们平时莫名产生的愤怒,悲伤,自卑,焦虑,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的缘由,它们的诞生可以追究到我们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上,深究到原生家庭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上。
书中先介绍的七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一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在家庭里面,父母总是对的,错的都是孩子,这样的家庭模式里,会让孩子产生内疚,自卑的心理,即父母永远是对的,做错的是我,我是一个坏孩子等等负面评价,使得从小孩子的自我价值就不强,甚至否认。真正疼爱子女的父母不会这样无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践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有毒父母一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都会有否认的方式或合理化的方式,来能让他们的所作所为能够使自己信服,甚至支撑他们的信念。合理化的一个共同点是: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二是不称职的父母,他们没有承担父母应有的责任,“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他们让年幼的孩子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做起负责家庭生活起居的工作,加重了孩子肩上的负担,让他们不能享有轻松美好的童年,记住一样的单纯无忧无虑童年生活对小孩子而言是必须的,不能因为父母的不称职,过于的不负责任而剥夺了孩子露出童年天真浪漫笑容的权利。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孩子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尤其是性别身份的形成至关重要。没有了积极角色作为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是那些价值向孩子传递的一条明确信息,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做被他们情感牵制的傀儡并不是你的唯一出路。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
三是操控型父母,他们过分的干涉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即时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他们仍然有操纵孩子应该过他们认为该过的生活模式,这类型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一直控制着他们,他们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口号为前置条件,替孩子做生活中的所有决定,诚然在孩子还小,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拥有成熟的意识和判断力的时候,这样的控制行为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它让孩子不能够充分的独立,通常它们以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形式存在,直接控制包括威胁,恐吓或羞辱,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必须服从于你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它直接否定的孩子的意见毫无价值,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父母的需求和愿望才是重要。孩子和父母间存在严重的权力失衡。操纵型的父母善于制造内疚。许多有毒父母会把一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以突显其不足,使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因此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就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去迎合父母的想法,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爱。
当有毒的父母给我们施压,摧毁我们的感情,使我们胆怯,内疚好控制我们时,通常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投降或叛逆。但是选择叛逆和选择屈服一样,我们还是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脱。真正的解脱是拥有自身独立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的处境,比如当面临父母的控制和要求时,可以说“让你难过了,我很抱歉”
四是酗酒型父母,“正常家庭“的伪装对孩子来说尤为有害,因为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他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自身的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被压抑的愤怒,都是酗酒着成年子女的典型特征。负罪感会让他们怀疑人们是否相信他,长大之后,受人猜疑的感觉依然存在,他们会可以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情感,而对说过的话不认账,通常是酗酒者家庭的家常便饭。他们会对家庭里的“共谋者”产生一种强烈而扭曲的忠诚感,对父母强烈的,是非不分的忠诚感成了他的第二天性,成年后这样的盲目的忠诚仍在控制破坏着他的生活。当孩子被迫肩负起家长的角色,便失去了供他学习的角色榜样,这对他正常形成中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威胁。由于他成长在一个酗酒者的家庭中,他以后婚恋的对象也会是一个酗酒者,因为他童年的经历,他存在可以改变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熟悉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构架。其实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我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一次可以让一切进展顺利——我们最终将赢得这场战斗,这种对过去痛苦经历的重现被称作“强迫性重复”
五是身体虐待型父母,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是他们的一个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他们会觉得自身有物品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他们把压力和坏情绪发泄到家庭的成员中,孩子就成为他们发泄的受害者,通过虐待孩子产生快感和控制感支配权的父母,会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抑郁和恐惧。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都是带着严重的情绪缺陷和需求不满步入成年的,在情感层面上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会将子女视作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并在他们身上寻求父母从未给予自己的情感满足。当子女无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时,他们就会被激怒,进而将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子女身上。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为施虐者真正愤怒的对象正是他们的父母。对于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很多父母都会通过给自身的有毒行为合理化从而减轻自身的负罪感和责任心。身体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见问题,如自我厌恶感,对父母的依附,无处宣泄的愤怒,难以战胜的恐惧,对他人的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安全感的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
六是言语虐待型父母,父母通过贬损孩子来获得自身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但是却在无意中使得孩子降低了自身的自我价值。他们其实不是对孩子不满,而是对自身。他一直费尽心力地想要通过一系列矛盾信息让她年轻的女儿感到到自己的无能:易方面她督促女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她又告诉孩子她很差劲。她其实一直是在与自己的无能抗争,因为她根本没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她需要通过在女儿面前建立优越感的方式来逃避自己无能的感觉,在女儿面前,她可以随时展开攻击,对于有毒的父母来说,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只好不断向女儿施加压力,不断地贬损她,以此来抵抗女儿越来成熟优秀。
这就是一个矛盾点所在,开明的父母会满心欢喜地看待孩子能力的增长,争强好胜的父母则常会感到失落,焦虑甚至恐惧,他们找不出缘由只好认定这一切都是孩子惹的祸。
不论好胜的家长嘴上说要为孩子如何,他们隐藏着的真实意图都是要让自己不被孩子超越,他们无意中流露出的信息是强有力的,“你不能比我更成功”“你不能比我更有魅力”换句话说,“我们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而我就是你的极限”。即使子女以后再某个领域拥有建树,但常常也又负罪感,对中毒的子女来说,低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成就是换取内心平静的代价。他们下意识地对自己设立诸般限制,好让自己不会超越父母,以此来减轻自己地负罪感,某种程度而言,他们是将父母对他们的负面预言变成了现实。
在孩子还没有充足的判断力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贬损会让孩子给自身的定位就是这样。要知道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些言语虐待型父母不会大费周章地粉饰自己的不当行为,恰恰相反,他们会用残酷的侮辱,训斥,谴责和贬损的绰号公然向子女展开狂轰滥炸,这些父母对自己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和长期伤害浑然不觉。
把正面的自我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就等于是把自尊心交到他们手中任其摆布。
不切实际地期望子女十全十美是引发父母激烈言辞攻击地另一个常见原因。孩子应该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地权力,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子信息的途经。有毒的父母强加给孩子是无法企及的目标,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朝令夕改的规矩。他们期望孩子能成熟的面对这一切,可是这种成熟唯有通过生活阅历的积累来实现,孩子是做不到的,他们不是小大人,但有毒的父母却期望他们能又和大人一样的表现。对完美的过分追求会导致孩子对成功心怀恐惧。
甚至有的父母会说出最残酷的话“真希望你从未出世”,这种形式的言语虐待除了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令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之外,也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是形成自卑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七是性虐待型父母,这类父母在中国较为少见,但必须承认乱伦摧毁了童年最宝贵的本质—纯真。性虐待型父母,选择孩子作为目标有两则原因,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和控制欲,二是为了得到只有孩子才能够给予的,无条件的又不具任何威胁性的爱。这类的情况和酗酒型父母的情况相似,孩子为了完美家庭的谎言而选择不公开自己的遭遇,把所有的事情都归于内疚上,会有自责和耻辱,认为只有自己做错了父母才会这样惩罚,这是大错特错,有错的是父母。
“乱路受害者所蒙受的屈辱是独特的,即使非常年幼的受害者也明白这种事必须要保密,不论他们的沉默是出于本意还是受人教唆,他们都感觉到侵害者的这种行为是禁忌和耻辱”
乱伦的受害者有明显的症状如自责,抑郁,破化性行为,性障碍,自杀倾向以及药物滥用。他们往往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创伤,终其一生保守家里的秘密,只为守护完美家庭的神话,也是因为这些伤痛和矛盾,他们是最新向心理医生求救的人,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却总是坚决否认家庭问题的存在,从不肯卸下防备,他们拒绝面对现实。
八是分析有毒的家庭体系,有毒的家庭体系的观念就像告诉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有毒的父母对孩子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自私观念。“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有毒的父母应对危机一般都是1.矢口否认,拒不面对一直是有毒父母为重新获得家里平衡而采取的首选手段,他们将自己的会坏行为或淡化或忽略或一笑了之或强词夺理或冲贴标签,将问题掩盖在委婉的说法中。2.推诿指责,父母可能因自己所承受的不快,以及因这种不快所引起的有毒行为而责怪孩子。3.强行阻挠,当父母一方不能履行职责时,其他家庭成员会主动承担拯救者和照顾着的角色,从而在家庭里形成了虚弱/强势,不好/好,生病/健康的平衡,当不能履职的一方家长开始痊愈或接受治疗,其他成员会不自觉地阻挠其痊愈或治疗,设法使家里每个人都回归到原来的角色。4.角色关系,父母不愿意去面对或解决问题,只宣泄了他们心中的不快,却把孩子当成了情感的垃圾桶。5.保守秘密,秘密帮助有毒的父母将家庭变成一个私密的俱乐部,拒绝一切外来的访问,当平衡受到威胁时,联盟会变得更加紧密。
当我们从家庭体系这一角度去审视有毒的父母—他们的观念,规矩,以及我们对于这些规矩的顺从时,我们更多的关注是我们的自我破坏行为,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父母地那些有毒行为地成因,也会最终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原因。
理解是改变的开始,会带来新的人生选择,但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不够的,真正的自由要靠我们改变自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