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入则孝。
孔子讲了很多世间法,包括为人子女的规矩、规范。放到今天,孔子讲的很多道理,依然没有错,做人不能违背常理。
孝的范围很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让自己身心健康,是行孝的开始。古人重视养生,不是吃好喝好,养得白白胖胖,而是重视形神合一。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是因为古代晚上没有电灯,而是人应该遵循的天地法则。平息妄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了不可得。若能参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又何愁不能精神内守呢?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以及道德的完善。此定义也是中国古人对健康的完美诠释。
生活上子女应该赡养父母。孝道是我们中国古人最重视的人伦之道。我听一位年轻人讲了一个故事,村子里有个人不孝顺父亲,还打自己的父亲。有一次这种情况正好被年轻人遇到了,他抄起地上的棍子就把打父亲的儿子给揍了一顿。当时周围人没有人指责他,都投以赞许的眼光。可见“孝”是多么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心。现代社会环境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少子女在外地工作生活,虽不能晨昏定省,也应常回家看看。
孔子认为对于父亲善的、好的、合理的主张,可以长期地不加改变。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良好的家风不仅自己可以继承,子孙后代也应该发扬光大。
这几天“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冲上了热搜,讨论的角度方方面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发文作者都说到了一点,绕开户口本,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将土崩瓦解。自古夫妇之道,人伦之始,造化之基。一男一女的结合是两个家庭的组合,婚姻不纯粹是爱情,还包括亲情。婚姻的质量决定了家庭的质量以及子女的素质。结婚必须得经过父母同意,这是古人坚持的原则。结婚得与父母商议,也是为人子行孝的一部分。
父母教育子女常常会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父母因为年龄的关系,社会阅历相对子女更丰富。婚姻大事由父母把关,实际是对孩子的一层保护。孩子交往的对象习惯、品行怎么样,认真的父母一般一接触,都能得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是更机灵的父母,有火眼金睛似的,可以一样望尽对方的好与坏。不似处于热恋中的人,像喝了三斤白酒似的,经常晕头晕脑,而不能冷静分析。单凭这一点,就觉得“结婚登记只需要身份证”,也是隐藏着风险的。
“孝”是个很好的话题,也是孔子智慧中,为国人所继承与发扬非常广泛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