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分享到曾国藩知耻而后勇,历经磨难创建了湘军,不惜背负骂名,违逆皇命,确保了初建湘军的战斗力。
虽经靖港小挫,但仍在湘潭取得了清王朝对抗太平军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让承受着巨大压力和嘲讽的曾国藩终于松了一口气,也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刮目相看。
今天,我们接着往下阅读第七章节: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来看一看一个堪称力挽狂澜的胜利者,又遭遇了些什么。
001, 胜利后的反思和调整:
湘潭大捷、长沙解围,照理说,接下来就该是查点收获,论功行赏了。
但曾国藩通过反思,第一个行动却是整顿部队、汰旧换新。甚至父辈的好友,以及一直追随自己的亲弟弟也一视同仁。
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
曾国藩淘汰了临阵脱逃的将士,又让表现出色的将领扩大自己的部属。从一万七精简到五千,又重新扩充到一万,曾国藩秉承“兵贵精不贵多”的理念,让湘军的战力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同时,曾国藩意识到勇猛之将对战力和士气的重要性。
立下了“统帅死、全军散”的规矩。将统帅的安全与下属将士的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战斗中,全军将士在奋勇杀敌的同时,一定会自觉地提升保护主帅的意识和行为。
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
002,一句话改变曾国藩的命运
看了很多打仗的电视剧和故事,我们都知道前方浴血奋战的将领最怕什么?那就是皇帝的猜疑和朝中权臣的牵掣。
很不幸的是,这两样都被曾国藩遇到了。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异军突起,不但守住了长沙,更是乘胜追击,夺取了两湖最大的战略要地:武汉,迅速扭转了局势。
咸丰帝大喜之下,本来已经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可是后来却因为一个军机大臣的一句话又改变了主意。
这到底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他说: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在家守孝的退休官员,如同一介平民,他在老家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跟他打仗卖命,并且所向无敌,这个恐怕非国家之福吧。
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让他以后的路更加艰难。
因为这个任命对曾国藩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一直以来,以侍郎在籍的曾国藩在招兵、选将、购置武器等方面,一直得不到地方官员的配合,有了这个任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统领地方官员,为己所用。
可惜的是,还没等曾国藩场面上的辞谢奏折送到北京,咸丰帝的另一道等于撤销任命的旨意就接踵而至。
这其中不只是因为咸丰帝本身昏聩无能,心胸狭窄(之前他因曾国藩直言进谏就已经对他怀恨在心),再加上别人一挑唆,更是对曾国藩的防备之心加重,取消了对曾国藩的任命。
003,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
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的战略原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太平天国据南京建都,这让咸丰帝如芒在背,倍感不安。
但他又是个庸碌的指挥者,在他看来,不用去管其他的城市,只要集力攻占南京城,太平军自会烟消云散。
因此,咸丰帝不但在南京城外建立了城南、城北两座大营,还严令曾国藩率领湘军东下,一路攻向南京,期待其尽早与正规军汇集,协力将南京城攻陷。
作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曾国藩却认为太平天国的势力,在长江沿岸已初具规模。期望一蹴即就根本不现实,也难以做到。他的战略正好和咸丰帝相反:先剪枝叶,再伐根本。
曾国藩的战略计划被咸丰帝的旨意所打乱,他也提出了东下的三个困难,而且这些考虑是有远见的,但是咸丰皇帝再一次拒绝了曾国藩的意见,强硬的命令他迅速东下,也导致了他其后的一场大败。
而这场大败,让他差点儿自杀。
不怕神一样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一个人再能干,没有好的领导和战友也是不行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曾国藩传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越来越有意思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国藩为什么又要自杀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