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没前途,学霸不过瘾,打工亦无趣?创业公司适合你!
精彩初创职位抢先发布,赶快关注我们吧!
昨天,36kr离职雇员和HR的撕逼大战火爆了朋友圈,到底谁对谁错小编并不知情,所以不敢妄加评判,但这次事件,还是让我感触颇多的。
也许有小伙伴不知情,咱先回顾下撕逼现场吧:
| 只围观,不评论 |
其实,36氪内部团队的变更很早就开始了,根据好奇心日报的采访,从14年10月初到11月底,36氪创始人刘成城将70人的团队砍掉了二三十人,把除媒体之外的主营业务几乎全部推倒重建。接着,他又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寻找合伙人……
在这些大动作之后,刘成城表示:他还是突破的太慢了,这些行动应该再提前半年。因为进行这些大动作之后,项目进行得很顺利,在至少半年内都不会遇到下一个瓶颈。
创业不易,入行需慎重
看到这些内容之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愤怒——这他娘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嘛!
从短期来看,创业公司早期员工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高,付出和所得往往不成正比,自身价值的提高也不如在成熟公司来的快。成长跟不上公司步伐便被开掉,情感上我是很难接受的。
也许有小伙伴会问,创业公司不是很锻炼人吗?怎么可能价值提升的缓慢呢?
这是因为员工找工作时,工资的提高往往来自于这4个方面:
1、专业技能的提高
2、项目经验的提高
3、管理经验的提高
4、做出的出色业绩
但是在一般的创业公司,这四方面的提升很难和成熟公司相比。
一
专业技能
创业公司人少活杂,什么都得干,这个不可避免。对于需要专精在一个领域提高个人价值的员工来说,不客气地说:对他们的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是一种伤害(加入创业公司之前可能市场价月薪两万,如果创业失败,可能找别的工作只能拿一万五了,而且也不一定找得到,还有空窗期)。他们加入创业公司,是已经牺牲了很多,来信任创业者一起赌博未来,善待他们吧。
二
项目经验
创业者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听说老雷做小米都自谦成功概率不高过50%。改来改去,建起推倒,项目做了一半转向,甚至打水漂的屡屡皆是-。这种经验对打工者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浪费时间。这种烂尾楼满地都是,几乎没出现烂尾项目的创业公司少之又少。
三
管理经验
创业公司人少时基本是扁平,层级很难建立(各种阻力,外部内部),取得暂时性的进展创业者们也常常自我膨胀(人之本性),对管理经验,我想只能锻炼到CXO们了,而且因为缺乏成熟制度,管理本来就是模糊和看个人喜好的。普通来打工的部门经理基本是常年被越级的(听说马德龙是鼓励层级化管理的,很赞同这一点,行之不易,很厉害。)。
四
出色业绩
这个完全是赌博。赌赢了也是创业核心团队的业绩和履历,普通员工只能得小份。谁吃肉谁喝汤我们都心里有数。当然毕竟谁付出多,风险大我们也清楚。打工者毕竟还有工资,甚至可能拿高工资(活是不会少的,钱可能多),创业者们基本都是早期收益远远低于付出的。
所以,在这里给想加入创业公司的小伙伴泼个冷水,创业并不仅仅是大家描述的那样,充满激情和热血,带着各种光环为理想奋斗,它还有风险和挫折。如果能力欠缺的话,你面对的可能是繁杂的工作、低于市场价格的收入,以及未知的未来。所以,你应该清楚认识到的是,你究竟是适合创业者思维,还是就业者思维?
创业者思维与就业者思维,你属于哪种?
在当下的互联网创业风潮中,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团队其他成员,无论是有期权还是没期权的,大部分都是同一种思维——创业者思维。在创业者思维中,团队中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项目成功。项目是团队的生命,项目融资了,上市了,大家的梦想才可以实现。在项目成功之前,什么个人享受都不在意。
但是请不要忘记,万一项目失败了,而且很大程度上项目会失败,那么团队所有成员将何去何从?CEO可以凭借一定的名声在创投圈中混出自己的名堂,甚至转身成为投资机构的一员,但那些真正干实事默默无闻的人呢?再找工作?还是其他?
所以,你要真正搞清楚,你究竟适合创业者思维,还是就业者思维。许多一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创业的九零后创业团队,队长带领着一群年轻气盛但是经验不足的伙伴,做着一个幼稚的产品样板,不幸的死在了融资路上,幸运的拿到了天使轮、A轮。然后呢?技术和运营都无法支撑下一轮的发展。该怎么办?裁人!团队换血!
很多互联网初创团队在招人的时候都会说:“我们这里有XXX大牛。”这个时候你就要想,你愿不愿意成为那个团队发展过程中被裁掉的人?你不说我都知道你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你当初跟着团队走的时候就是创业者思维不是么?只是你没有想过原本一个团队的人,后来有人拥有生杀大权而你只能被宰!所以如果你是真正干实事的人,你会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个被口口相传的“大牛”。
大牛不是自己瞎折腾的,你纵观大牛,他们前面的头衔往往都是BAT,甚至更高。年轻人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靠的也只能是身上的光环了。要得到这些光环,就得用就业者思维。
就业者思维是什么?
要知道,能在互联网圈子里混的人,没有一个人是不想创业并且成功的。但是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过程上有很多不同的道路,你可以有不同的走法。在能力达到可以独当一面之前,你是通过不断地吹不断地诱骗把别人的技术、别人的资源、别人的渠道统统融合成自己的,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把雪球越滚越大。还是在专业领域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砺并结识一批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技术专才,在合适的年龄再果断出手呢?
就业者思维,这五个字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是一个在混乱的创业圈中选择平稳前进方式的思维,通过在不同的企业中学习与前进,学习到了想要的就果断离开,往更高的平台去走,不断地增强创业的原始积累,直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出手,并为之奋力向前,那是一个值得一辈子努力的梦想,而不是像当下的很多创业者一样,看哪个能赚钱就做哪个,一个产品没做完又着手做另一个。
(就业者思维)
在大企业中的升职机会是很困难的,从小企业开始,每一次跳槽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直到最后一步,在一家不是最好但是也不错的企业中担任高层的位置,再利用这些年累积下来的人脉资源去做自己的想要的事情。
这样的发展耗时比较久,但是我认识的几位低调的创业者确确实实就是走这样的路。这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有几个好处:
1、一开始的起步更快更稳健。
2、即使失败,爬起来的速度更快。
3、不用耗费太多力气去说服别人加入团队,因为这样的创业者本身人格魅力比较强。
说说裁员:创业团队不是大家庭,能力强才能脱颖而出
言归正传,说说裁员这件事:创业团队首先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家庭,大家因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聚集在一起。当现有人员的确不足以支撑进一步发展时,进行人员的迭代,也是无奈之举。
36氪创始人刘成城也表示:当初离开的人并非全部开除,团队也不是从70缩减到50,而是保留在70左右,有人出有人进。离开的原因主要是很正常的创业公司团队迭代,也还有一些觉得自己预期跟公司发展方向不一致,从而自己选择离开。
他还表示,自己并不愿意开除员工,但如果核心业务没有进展,那是对客户、团队和股东最大的伤害,所以只能勉为其难,选择更优秀的员工。
这些言论有多少出自真心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铁一样的事实,那就是创业公司,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向前冲。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需要有人去待人接物谈合作谈融资,同样需要有人安静地做产品做运营,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进步,比市场、比产品进步得更快,才可以支撑起梦想。但是人才的进步需要的是深造,这不是只有野心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那些掉队、甚至拖后腿的员工,也许只能接受被辞退的现实。就像美团创始人王兴说的:要么牛逼,要么滚蛋。很残忍,也很真实。
看到这也许有小伙伴会问,加入创业团队就全是风险,就没有一点好处吗?
当然不是,由于创业公司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所以有能力的员工会提升的很快,承担更重要的工作,甚至成为合伙人。个人能力和领导力也会得到巨大提升。
而且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也有内部孵化项目,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创业方向,享受公司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就像罗辑思维,它的业务会以内部孵化的形式展开的,让员工自己成为Leader,果壳网也有自己的孵化项目知性社区。
这就给了员工极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学习速度快、能力过硬的员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崭露头角,实现个人价值。
所以还是那句话,加入创业团队要慎重考虑:
你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是否可以保证接下来的发展,你是否愿意付出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拼一个未知的未来?
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都持否定态度,那可能先进入一个成熟的工作环境,磨练一下能力会比较好,这样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择业,都能有一个不错的基础。
以上内容整理自:chazuomba、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