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开始分享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本书的两位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都是认知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学习与记忆。加上故事作家彼得·布朗,三人合力写出了这本诠释学习与记忆工作方式的作品。本书通过介绍如何掌握复杂知识与技能的案例,来阐明哪些是经过研究证明的高效学习原则,并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时候学得不好。其实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如果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似乎毫无进展,我们就会转而关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办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效果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东西,可以防止遗忘,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当他们听到一堂讲得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他们并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内容,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结果就是,他们总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此外,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也有助于学习。举个例子,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当你感到你的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学习新的运动技巧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策略,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间隔练习、穿插不同但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的练习,在别人教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等等。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反思”,这种思维活动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你必须不断回忆这种操作,它才会变成条件反射。”
检索就是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练习效应。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填字母完善单词的测验能让实验对象更好地记住这个词。例如“foot-shoe”(脚——鞋),直接学习整个词对的人和通过“foot-s_ _e”这种方式学习的人相比,前者的记忆效果就要差一些。在学习这个词对的时候,稍微花些心思在已有的提示上,生成答案,会加强对目标单词的记忆(这里就是指后面的shoe,鞋)。并且在首次学习这个词对后,要是能延迟检索练习的时间,其间插入20个词对进行记忆,记住这个词对的效果要好于直接重复。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项实验要求大学生学习与各门科学相关的介绍性文章,内容类似他们的课本,然后安排他们在首次接触这些资料之后立即进行回忆测验,或是重新学习这些资料。两天后,立即接受回忆测验的学生记住的内容要多于那些只是重新学习的学生(68%对54%),而且这种差距在一周之后依然存在(56%对42%)。
另一项实验发现,一周之后,只学习但不测验的学生忘掉的内容最多——忘掉了最开始记住内容的52%——而重复测验组只忘掉了10%。如果对测验的错误答案给出反馈,会对学习产生何种影响呢?研究显示,与单单进行测验相比,给出反馈更能增强记忆。而且有证据显示,稍微把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会产生比立刻反馈更好的长期学习效果。
那么哪些检索练习更能产生长期性的好处呢?答案是需要学习者作答的测验,例如写一篇短文或者给出简短回答的考试,或是只用抽认卡来进行练习,似乎都会比选择题、是非题这类简单辨识型的测验更有效。
总体来看,任何一种检索练习都有助于学习,但深究起来似乎可以发现,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近年来对检索练习的研究层出不穷,一项针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显示,即便只是在课上进行一次测验,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也会有很大提高,而且随着测验次数的增加,学习上的收效也会持续加大。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反复检索可以加强记忆。实证研究则证明,测验效应是真实存在的——检索一段记忆的活动会改变这段记忆本身,可以让它在今后更容易被再次检索。
今天,我分享了检索式练习有助于学习,明天我们继续分享间隔检索练习的作用,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