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追梦,但很少有人梦想成真。是梦想太高不可攀了吗?不是,是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假的。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梦想。如果让我们像主人公斯特里克兰那样放弃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放弃优渥的生活,甚至放弃丈夫、父亲和英国人这些身份,只为了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能做到吗?
而我们也不要说他是为了名垂千古,因为这名画家终于创作出了绝世佳作后却将它们烧掉。所以,金钱、地位、被膜拜的辉煌这些我们所谓的梦想,都会和真正的自我价值相去甚远。
愿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梦想家,那需要我们很多的努力,也更需要我们很多的减法。
功利心全无的艺术家,就是把生命注入梦想里,这就是修行之路,做个纯粹的人。每次在庙里和师父告别的时候,师父会说一句话:又去世间装人去了。
是的,在世间我们要做不同的角色,如演戏,上了台,演出一幕幕不同的角色,忘了来时路,也不知道归途,孙悟空当年一入世间,也学人穿衣,学人拿筷子吃饭,但永远被讥讽和嘲笑。
做人,有多少做给别人看。能活的是自己,需要的真的很少,我奶奶算一个很纯粹的修道士,她不会因为面子,和很多人打交道,也不会为了风言风语做她不想做的事。也许遗传基因的强大,性格有些像她。她的极简生活,已经达到极致。整个生活状态,没有多一样无用的东西,只要不用,立马扔掉。她的衣柜只有四季个两套衣物,多一件都没有。
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毫无囤积症,是我看过最干净的老太太。杯子只有一个,碗只有一个,盘子只有两个,真的不是穷的买不起,而是她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我母亲经常囤积东西,比如某件东西坏了,她明明买了新的,却总会说,旧的有空修修就还可以用,这一修便成了永远,母亲是会在实在没地方放,才会选择丢弃。我奶奶对旧物很决绝,有了新的用的,她会毫无犹豫的扔掉。但是对于她信仰的《圣经》一放就是三十几年,翻到每章每节。
她不愿意和儿女住,会影响她的生活节奏,自爷爷去世,她已独居20多年。这20多年,她越活越硬朗,心情越来越好。对物质欲望几乎没有。她算一个有钱的老太太了。
很多老人都会狠狠攥着手里的钱,以带给自己安全感。而我的奶奶,会过一段时间,把整存的钱,交给我母亲,道一句:“人年纪大了,留多余的钱也没什么用,你们年轻人用处多。”便一股脑塞给我我母亲,有些她便散给了教会。
身上连多余的钱都不会留下来。今年来说她八十岁了,对世间事的透彻已经让她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她的生命不过是交给她所信赖的上帝。
人呢,总是活到最后,才体会出生命的真滋真味。说起年轻的奶奶,真的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脾气大,性格烈,自尊心强。她总会和世间的人拼个你死我活。什么都要争第一,且休想让她低头,过去挣工分,她总是第一名,所有工作干的让人找不出一点漏洞。
拼过儿女,拼过自己,拼过家里的物件。说起来父亲小时候,家里真是稀罕物太多,养尊处优的环境并没带给奶奶骄傲,而不争气成了父亲的代名词,挥霍也是父亲的代名词。
奶奶发展她争强好胜的一切,不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并不会对儿女的教养带来些许好处,便真得放的下一切,入了修道士的坑。
奶奶那天给我读的一段圣经——耶和华说:你末后必有指望,你的儿女必会回到自己的境界。
她一生为家庭的付出,没没有换回来所期待的结果,而不管不问之后,随着孩子自我成熟着,她才体会到这一句真言。
在教育上,每个父母都倾注了一生,但是事情往往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人和人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对他人有遇见性。所以管别人如何,不如安好自己的心。
该成熟的路,由我们自己一步步去碰撞,转折,经验去。我是读心理学书籍,但是我不太相信原生家庭这么一说,反而命运驱使,会让我拎得清人这一生。注定要走的路,一步都不可能绕过去,既来之,则安之。
你的儿女必会回到自己的境界,你的丈夫必会回到自己的境界,你的妻子必会回到自己的境界,而我,也必会回到自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