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有人问:“既然每个人都有这颗心,这心就是天理,那为何会有善与不善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已然不是心的本然状态了。”
注
参见《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笔记
人都有这样一颗心,什么心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发动便是仁;羞恶之心发动便是义;恭敬之心发动便是礼也;是非之心发动便是智。
所以说吾性自足,仁义礼智就是我心的固有属性,但是为什么有人为善,有人为恶呢?
为恶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心之本体有问题,而是他自己舍弃了自己的本心。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立志做圣人的人,可以成为圣人,自暴自弃的人,就成了恶人,作恶就是自己作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