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公众号:桨学今(jiang-xuejin)
家里没矿,读了17年书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成为社畜】。
少时一直觉得成为社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在经济下行的2018,能够在2019年成功的,成为一名社畜,竟然也变成了一件难事。
2018.8.24号从英国回国之后,放在眼前的有两个选项:
选项A,平躺到12月末去深圳上班(前情提要请见:新学期了,又到了海外招聘的季节);
选项B,继续找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是运气极好的人了,17年12月在伦敦误打误撞拿到的海外招聘Offer有不错的薪酬待遇,岗位也是我擅长且喜欢的。
起初是没有再找工作的计划的,因为厌烦了网申填简历和测评,7-8两个月都在环游欧洲潇洒人生(再次打很多个广告,之前旅行的游记都有很详细的写:俄罗斯篇、柏林篇、低地篇、中欧篇),心完全散了,也没有拾起的打算。
直到9月初回国安定下来,和之前实习时交好的同事朋友有了些沟通,听了听父母的建议,又重新规划了下自己的人生打算,那张来自深圳的Offer不再是一种好运的恩赐,反而变成了划定舒适圈的限制。
满意的薪酬,几个月的休闲,不时海外工作的机会,也许大概说不定与未来3-5年的社畜生活并不100%对等,或者说,比起在家躺平,去看看别的可能或许是更适合,在未来也更不容易后悔的选择。
(以上其实都是无病呻吟的废话)
该如何形容这段时光呢,大概是在自我否定中一步步认清现实,适应现实的过程。
虽然知道国内形势不佳,但大概是在LSE念书的自我感觉太良好,我一度觉得985+G5+多段对口实习应该是我所向往行业和方向的高配置了,但随着一个又一个简历的投出,一轮又一轮面试之后,最大的感悟是,那些我所拥有的并且我认为还算出众的技能点,不是别人也有,就是对方不care。
比如所谓的名校,国内有智商碾压的清北复交,而至于国外藤校和G5远不如十年前值钱了,LSE又吃了不是综合性大学的亏,非金融岗位的面试官有的都不知道这个学校,还在怀疑我是不是花钱买了个野鸡研究生文凭。
而至于实习,之前为了出国CV好看做的都是500强外企的岗位,乍一看光鲜亮丽,但掰开了揉碎了有不少日子都是浑浑噩噩混过去的,可说的远没有本科就在民企被加班洗礼的竞争者多。
技能方面,SPSS和R在内的数据分析只会个皮毛,市场策略也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触。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技能大概是写稿子积累下的文笔,但这是悖论,因为我想从事的是市场营销,而不是内容运营,要避免面试官把太多目光投放到这里。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应届生里的我,最贴切的,大概是 “平平无奇”。
当一个青鞋布袜的内核想在短时内快速“膨胀”到能被人看到又不至于自爆,几十天里能做的,至少于我而言,是俗陋却有效的自我包装。
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经验教训吧。
1:拉单子
吸取了在英国找实习时异常混乱摸不到头脑的教训,开始找工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单子。
有意向的企业&想去的岗位一共筛出了16家(比起平均值算少了),都是【如果我拿到Offer我会考虑去】的企业和岗位,没有为数量投递自己中了也不会去的岗位。
我筛选的维度一共有四个,满足其中三个的就被添加到了这个List上。
按优先级排序:
岗位:市场营销及相关
行业:游戏、互联网、快消、通信
城市:北京、深圳
其他:有内推机会、负面评价较少、与兴趣爱好高度重合、薪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实这样筛下来,好多自己脑子一热会投简历或者面试的企业就都被排除掉了。
比如并不在校招中设市场营销岗位的阿里,坐标杭州的网易,和上海的一众快消及奢侈品品牌。
再比如很多商科学生会投递的【咨询行业】,首先画风不符(太严谨了,不适合毛躁的我),其次咨询有名的僧多粥少,我感觉自己也分不到一碗羹,花大力气刷题练Case有点划不来。
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不必要的沉没成本,修改简历和面试的压力都小了很多,一段时间内也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在某一个岗位面试的准备上,但是坏处也很明显,就是一定会Miss掉一些其他可能性。
(每个人的侧重点和追求都不同,所以这一part因人而异8)
2:改简历
找工作和找实习在起步阶段最大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改简历】了。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不同的经验,同一段实习在品牌管理岗和市场营销岗有不同的描述方式,有的网申需要实践经历,有的则看重详细的实习经历,游戏行业可能需要列一些熟悉的游戏....
不像投实习时一张简历群发即可,找工作时的每一次网申都仿佛扒皮。
推荐一个做简历的网站:
超级简历(https://www.wondercv.com/)
上面的模板是简单的哈佛商学院模板,我所有的简历初稿都是在这个网站上搞的,比自己手动调便捷很多。
归类了一下自己想申请的细方向,大体可以化成5块儿:
海外市场、市场偏运营、市场偏策划、品牌管理、游戏市场。
每块儿我都搞了一个乍一看一样其实都不一样的简历,内容也会根据方向进行微调。
比如在巨硬的实习,在偏运营的简历里我着重写了日常工作,疯狂细化,在偏策划的简历里就把重心挪到了办1000人规模的市场活动上。
其实这个在面试官和HR那儿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只是会自我感觉比较良好hhhh
另外一点就是电脑&手机里要留一些存货,像写过的报告/实习作品等等,一方面是网申的时候方便上传,另一方面也是方便面试的时候找出来给面试官看(后面会说)。
3:业务面
正常公司业务面一般是2-3轮,能很明显的感受出校招和社招侧重点的差异(我也投了几个社招),社招的面试更难,但也更容易展示出东西。
第一轮业务面一般是部门的officer或者初阶的manager来唠唠嗑,没什么压力,问的问题也大多是“描述性”的,感觉是一个看眼缘的过程。
第二轮和第三轮的问题就有不少开始加难度了,一时语塞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类面试能够快速的暴露出问题,具体到点的指出哪里需要包装。
列一下遇到的觉得蛮有价值的问题:
1.如果公司要推出一款手机,要怎么营销它?
2.说出一个最近喜欢的营销案例,为什么?---如果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怎么改进?
3.你觉得Google的多人协作平台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4.如果你是XXXX产品(不好说名字)的市场营销经理,你觉得它现阶段的问题是什么,下一步要怎么做?
5.描述一篇十万+文章的套路(结合了我的实习经历)
6.B2B和B2C在营销上有什么区别?你认为B2B营销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7.最喜欢的品牌或产品是什么?为什么?它营销上有哪些亮点,说三个
8.针对XXX产品和它新签的代言人AAA,有什么营销想法?
...
现在看这些问题都感觉还蛮精彩的,而且由于都是单独面试(我也不知道为啥,可能市场营销岗不太需要群面?),没有讨论的机会,思考的时间也给的很短,加上在英国的一年基本与国内的市场营销脱节,我在某些面试里甚至出现了自己编一个品牌/编一个营销案例来应付的情况...(也不知道有没有被发现QAQ)
不过这类问题稍微补充一些国内的商业知识/营销案例应付起来就好多了,推荐一些我感觉还蛮好的速成平台:
虎嗅 & 36Kr(大公司的事儿和各种八卦看看他俩的就够了)
梅花网&广告门&新榜(就瞎看看,时不时有好东西...)
公众号:
西蒙官人:文案&创意
浪潮工作室 & 网易数读 & BCG波士顿咨询:社会背景&基本数据
新店商研习社 &首席营销官&营销案例精选:线下营销为主
TopMarketing & FMarketing:各种和Marketing相关的背景
L先生说 & 李叫兽(他已经几百年不更了,翻翻旧文章):理论
插座学院:要从毒鸡汤里捞干货儿其实还挺费劲的...
现在标榜自己内容优秀的公众号实在是太多了,严重良莠不齐,所以就没事儿看看就好了==
除去这些实操性的问题,另外一定会被问到的就是简历里的实习经历。
把每段实习干了啥有啥成果说熟就行了,然后从中挑两个难度大任务重的准备一些细节,一定会被问到的。
在弄简历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一些【故事】,比如游戏市场被问到喜欢的游戏/为什么喜欢;玩过的游戏/为什么弃坑是一定的;
一个感觉到有困难/挑战的事,最近干的有成就感的事都是我现在不用想就能背出来的小短文了...被问的次数太多了_(:з」∠)_
和面试官聊天最好能找到一些机会cue到自己擅长的or有的展示的内容,比如我就非常喜欢在聊到实习经历的时候提到自己很能写,然后就展示下写过的十万+文章,获奖稿子or这个公众号什么的。
不同的面试官也有不同的个人喜好,因此也遇到了一些导向很迷,而且和业务无关的问题:
1.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为什么?
这个题有连环杀,我说了一本之后面试官立马cue了作者另外一本,而我没看过的书...高下立判.jpg
2.现在在做什么?
我感觉面试官可能是想知道求职者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刚好在实习&学日语,应该是个令人满意的回答吧(猜的)。
面试官也根据回答继续问了问题,比如现在这段实习在做什么,跟以往的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学日语巴拉巴拉,反正我就努力在表达自己的人生很充实很happy很努力...(超大雾)。
3.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说实话刚听到的时候一脸懵...感觉这都是好几年前才会被问到的问题,但后来想了想,这个问题也许是在给人介绍自己更多方面的机会。
比如如果我说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就可以cue出一个人环游世界(并没有),而如果说到【充实】就可以cue到简历里没写or面试官没注意的兼职、活动什么的,很适合补充说明一些小细节。
4.有什么兴趣爱好?
这个被问了超多回我也是很吃惊,感觉最好是一个好展示证据的爱好,比如我很喜欢跑步,证据就是在Keep上跑了100多公里(其实100多公里慢慢跑真的不算多,只不过突然拿出来会让人觉得很能跑hhh),然后我的另一个爱好是写东西,证据也蛮好找,搜搜自己名字出来的文章和这个公众号都比较有说服力。
大部分面试官感觉还都是蛮喜欢有个能坚持的爱好的,我这个常年不更没啥粉丝的公众号竟然变成了加分项(笑哭)。
4.HR面
HR也会问一些业务问题,但是和前几轮的业务面比rio都是小打小闹,大部分都是走个过场。到这一轮其实就是唠唠嗑摸摸底,看看你想要多少钱公司能给多少钱,谈妥就发Offer谈不妥就散,已经没什么【难度】了,更多是看自己想要啥。
我一共进了6家企业的HR面,只有3家发了Offer,剩下几家基本都是在聊天中就相互放弃就此别过,也就没有音讯了。
我不知道这个思想科不科学,但有的公司真的越面越不想去,所以与其接Offer再拒Offer,直截了当的在沟通中表达想法我更省时省力省脑筋。
我放弃的理由包括:
1. 钱少:这个是硬伤,HR一定会问期望薪资的,我对每家的HR最开始的期望都是12k/月,感觉也不算高(现在想想可能是我作),但真的有企业给不了...
2. 人恶心:不好公开指名道姓,但有的公司的HR为人处世真的恶心。一想到将来要跟这样的行政人员打交道,回旋爆炸。
3.公司恶心:一上来问就问打算啥时候结婚生孩子。问对实习的老板有没有什么意见。走好不送。
哔哔了这么多,仿佛自己在胡搅蛮缠的校招(半社招)里收获了什么大神Offer一样。
但事实是,虽然耗了蛮多功夫也操了不少心,我最后比较来比较去决定去的,依然是去年冬天在英国接下的海外招聘Offer。
朋友们,虽然可能是句马后炮,但海外招聘Offer的薪资待遇,是普通校招Offer完全比不了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的比较层面上啊!!!!
所以这三个月的东投西投只是让我越发觉得自己的第一个Offer真的很不错而已。。。。
回想起来,会去做海外招聘的企业,也许真的愿意多花一些钱为留学生的几十万学费“买单”。
但校园招聘不会。
在校招的HR和面试官眼里,大概所有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是挂在当铺里的商品,他们无需挑选最优秀的,他们只需要挑选性价比最高的。
所以出过国,有过International teamwork经历,去过123456789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场以国内市场为主战场的单人吃鸡中有什么绝对优势吗。
我觉得没有。
诸生勉乎哉。
一起变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