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给了我的妹妹讲了无偿献血的很多我所知道的知识,她说她献血献到可以无限制用血的额度就不再献血了,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她回答:“没必要” 这让我很吃惊,于是我接着问了很多人,我不得不写下这篇文章说说我的想法。
为什么愿意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了?从“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现在的老人摔倒无人问,无偿献血他人事,多献一点没必要。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龚自珍“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吴玉章“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对此,我心生敬意,于国家,他们精忠报国,忠心耿耿,于社会,他们舍己为人,雪中送炭。他们是大义凛然,光明磊落的真英雄,他们是舍生取义,顶天立地的铁血好汉,他们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益于人民的人。因此他们被历史记录了下来,名垂千古,成为炎黄子孙口下的那朵最纯净,最美丽的莲。可见奉献的力量这么庞大,在我眼里,奉献精神可以远远的超过光速,奉献是和人的大脑一样可以赛过光速与时间赛跑的东西。因此,它被历史遗留了下来,因此它千百年来留在了大多数人心里,温暖了每一个人。
也许那份爱带给我们的炽热还在,大家都知道奉献的美好,可是为什么现在愿意奉献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
逐渐利益化的社会影响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有利益驱使,大家似乎习惯了没有好处不办事,却很少有人相信福报。去问路要收钱、扶老人怕碰瓷、不给好处不帮你。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这样以为父亲有一天他在路上,过路时遇到一个孩子掉到河里了,他装作无所事事,以一种凑热闹看猴戏的心态从旁边走开了,等回到家里发现孩子还没有回家,万分焦急,等沿路跑回去,却看见刚刚那个掉到河里的孩子正是自己的孩子,当场这个父亲就悲痛欲绝,抱怨自己不幸运。这个故事是那么的可悲,要是当时那个父亲过去看一眼,把孩子救上来这个不幸的事情就变成了万幸。
我还听过另一个故事,在苏格兰,有一位贫苦的农民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在田里耕作时,突然听到附近有呼救声。他立即放下农具,迅速向呼救处跑去。他发现一个小男孩掉到了大粪池里。他不顾大粪的脏臭,将男孩救起,使男孩脱离了危险。
两天后,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豪华的马车来到弗莱明的农舍,彬彬有礼地介绍说他是被救小男孩的父亲,特此前来致谢,并表示要用优厚的彩礼予以报答。弗莱明说:“我不能因为救了你的小孩就如此厚报。”并一再坚持不受。正在僵持不下时,突然一个英俊少年进来。绅士瞥了一眼道:“这是你的孩子吗?”弗莱明点头答:“正是。”绅士说:“那好,既然你救了我的儿子,那我也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让我们订个协议吧,请允许我将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能让你感到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心诚意,弗莱明只好同了。
绅士非常讲信誉,不但将弗莱明的儿子送去读书,还送他到圣玛利亚医学院学习直到毕业。
这个学生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戏剧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他于1928年首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后来又经过英国病理学家钱恩的进一步完善,于1941年用于临床。1943年逐渐推广。青霉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个重大发明。而培养亚历山大·弗莱明走上科学之路的那位绅士就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那被救起的儿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这个故事摘自网页)
不求回报的奉献福报最大,人不能太利益化,因为当我们把很多事情都算得很清楚的时候,会离快乐和辛福越来越远。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被问到你辛不辛福却回答“我不姓福”的人。这是一个笑话,也是一个告诫。
奉献本是一种幸福,当你用爱拥抱世界,世界也必将与你以爱相拥。
葛朗台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对金钱如此的贪得无厌,拥有万贯家财,并没有感受到辛福。奉献本是一种爱,不说爱别人,最基本的爱身边的人,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奉献一点出去,好吧,就像葛朗台,哪怕把自己的金钱奉献点给自己的家里,她的家庭会温暖许多。奉献点给不认识的人,你的心灵会干净,会清爽许多 。
为什么愿意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要让这个品质成为过往,请告诉我你的理由?如果没有理由,请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