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1)

第一天:本书导语

时间如此宝贵,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学习、工作和休闲方面寻获靠谱的指导,节省精力和金钱,达至人生的最佳状态。于是,书评、影评、乐评、食评应此需求纷至沓来。各类网络平台的勃兴降低了发言的门槛,消解了传统权威。人人可成为评论的制造者,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人哪些电影必看不可,哪些美食不容错过,哪些书能提升精神境界,哪些音乐能震颤灵魂;人人也同时是观摩者,在泥沙俱下的评论中找出最令自己信服的新“权威”,帮助自己做出生活的选择。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一股脑儿接受所见所闻,让别人的思想观点在自己的脑子里跑马圈地,变得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生活混乱不堪,与人生目标渐行渐远。还有少数人,拥有一些积极的方法,能提出较有力度的问题,对各类信息的价值懂得自行做出评判,去芜存菁,找到修正生活方向的有效指导,步步为营。

《学会提问》这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技能和态度,包括建立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形成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的能力,拥有积极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这套技能和态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批判性思维。这些技能和态度的融会贯通,将助你在行动中更明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少数人。

《学会提问》的主要作者尼尔·布朗是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教职,协助学校培养教职员的批判性思维。布朗教授近期还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美国空军研究院等公司和机构担任顾问,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希望在阅读完本周的精简书后,大家能运用书中的方法对《学会提问》这本书提出“关键问题”,进一步优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

海绵式思维VS淘金式思维

当今快节奏的职场生活让假期显得格外珍贵,离开所在城市,开启一场旅行是许多人的假期首选。每个旅游者都希望自己的旅程丰富、特别、难忘,因此,一份完善的行前攻略必不可少。攻略的内容通常来自亲朋好友的推介,以及旅游网站、旅游类微信公众号的宣传。然而,攻略人人都能做,却并不一定能保证精彩的旅途,很可能给旅游者带来的是“兵荒马乱”的体验。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便出在做攻略的思维方式上。

海绵放入水中,会充分吸水。有种思维也有类似特点,它厌恶对千头万绪的信息进行挑拣,遇上本来就井井有条、生动有趣的材料,更是敞开胸怀大收大揽。我们称这种思维为海绵式思维。当这种思维被应用于做攻略,便会出现如此情形:看到一篇“XX五大必逛夜市”的微信文,吃货的心便狂跳不已,立即将旅途的五个夜晚全部安排为夜市饕餮游;听到朋友说XX山上有一处泉水特别甘冽,喝了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便立即将该景点纳入行程;看到著名的旅游专栏上介绍一处民宿,位于山巅,清晨可眺望旭日东升,便立即划入行程中必住之所。这场旅行的艰辛可想而知。到了当地后,按照这份攻略,某两日住民宿,便要留意通往山顶的车的收班时间,而在夜市尚未完全铺开之时便匆忙离去。山中胜景众多,却因寻找偏僻山泉而累得无力去游览。海绵式思维轻松而便捷,却又有极为严重的缺陷: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不能提供任何取舍方法,导致人们做出混乱、矛盾的决策。

淘金,需要运用各种矿物知识和观察经验,从一大堆矿石中识别出含金量最高的那些。有种思维,不仅动用记忆能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可信赖的见解,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作淘金式思维。当这种思维被运用到做攻略上,你便会在面对各种推荐时多长个心眼,提出一些问题,去审查这些信息。例如,面对一篇美食街推荐文时,你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对交通问题一带而过?是不是地处偏僻?既然人气不旺难道真的是酒好巷子深?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这篇文案中对美食街的介绍并不是作者切身的真实体验,而是一篇广告软文。如此,你便不会将此处列入行程中。经过这般审查,很多不靠谱的景点、美食便不会干扰你的主要行程。··

从知识获取层面看,这两种思维不分上下,都是我们和外界信息互动的手段。但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过多的无效信息会占用我们的认知内存,影响我们分析其他问题的效率。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的问题。

弱势批判性思维VS强势批判性思维

我们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思维的活动往往不限于影响自身,也牵涉他人。只有全身心投入与他人的积极互动,我们才能不断迭代思想;没有他人的参与,我们往往容易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批判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附加了个人价值观、情感取向甚至自己的自由意志。遇到别人的质疑时,心理防御机制多少会被激活,战斗激素大量分泌,容易冲动,甚至想与对方雄辩三百回合。这时,我们便会启动一种弱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思维的目的就是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十分关心。

与之相反,当我们树立以下价值观,包括自主性、好奇心(兼听博观)、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便能启动另一种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要求我们一视同仁地审查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它并不会导致我们放弃自己所有的初始看法,反而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不过,启动这种思维着实不易,每个人对一些现有观点难免会有情感上的依恋。当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时,相当于当众承认你原来的一切都是谬误,这非常需要勇气和意志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思考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地改变我们的看法,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保持对话,避免一厢情愿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中的“批判”二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得罪人的场景。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的反应,并准备好妥善的应对之策。应对之策的核心目标是营造友好氛围,让别人明白你的质疑是一种好学上进的态度,不是找茬儿。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被许多人验证、行之有效的建议:

及时反馈:表明你在听“哦……嗯……噢,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问一问对方,为什么对方的证据不足以支撑他自己的结论;

讨论过程中适当暂停,抓紧时间寻找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支撑证据;

寻找共同价值观或其他一致认同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产生分歧的原点。如爱情的本质,有你说的“共同”,也包括我说的“进步”,本质上是“共同进步”;

注意非言语线索,声音不要太高,表情不要太嚣张,不要手舞足蹈……

多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或许剑拔弩张就变成了虚心受教。

保持对话,让批判性思维能得到最佳发挥,还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厢情愿的思维。生物进化设定了人的大脑不能一直工作,并由此带来人的认知惰性,导致“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另外,对于一些科学还不能提供可靠解释的事,我们也容易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用各种关键问题去对抗这种“一厢情愿”。明天,我们就从”论题与结论“开始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学习。

总结

已阅读

关键词:海绵式思维,淘金式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对话,一厢情愿

要点:

面对各种信息,不要像海绵吸水一样照单全收,应该像淘金一样精挑细选。

树立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等价值观,采用强势批判性思维,对一切观点平等地质疑。

与他人交换看法时,注意技巧,保持对话,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避免一厢情愿。

第二天:导读

我们在评判一个观点时,首先要准确找出他观点中的论题、理由、结论。以一篇对电子书的优势的介绍文章为例:

电子书就是电子格式的书籍。它可以下载到电脑、个人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电脑上,通过屏幕进行阅读。它有带编号的书页,目录,照片还有图片,跟一本印刷书没什么两样。

电子书的好处和优势有很多,这篇文章就来谈谈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购买和下载电子书都非常简单。就跟买其他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你会在付款后直接进入下载页面或者是收到一封包含一个下载链接的电子邮件。你所要做的是点击这个链接,之后电子书就会自动下载到你所选择的某个文件夹中。

下载之后,你不用为了看电子书再去联网,你可以不用上网。如果你想把电子书打印出来,很简单,只需按一下电子书中的打印按钮,就可以用自己家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那么,电子书的好处和优势是什么呢?

电子书可立即获得。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不离开椅子就能完成购买、下载,然后开始阅读电子书。你不用跑到书店购买,也不用为了等包裹一等就是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甚至更久。

电子书不需要用树木制成的纸张作为书页。

当你需要某些信息时,你可以通过下载电子书立刻获取。

目前有很多电子书,出售时还附有奖金,你买印刷的书通常得不到的,这就给你的购买增加了价值。

电子书占用的空间很少。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用任何空间储存他们,你不需要一个图书馆或者房间来存放它们。你可以在你的电脑里存上几百部甚至几千部的电子书。

电子书可随身携带。你可以把整个图书馆数以百计的书存到CD、便携式电脑、笔记本或者其他电子书阅读器里,不用担心重量问题。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主题五花八门的电子书:小说、非小说;免费的、付费的。

考虑到非小说类的电子书,这些书不是按其页数传播知识,也就是意味着我们不应当以一本电子书的页数来判断它的价值。它的价格应该由它所含信息的内容、实用性和关联性来决定,其次是它带给你的实用知识、灵感、动机、建议和忠告,还有它所含信息的独特性。

写这篇文章对电子书优势进行评价的人很想让你相信他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观点呢?一般来说,书、杂志、报刊中的文章,网络上的博客、帖子,生活中的演说,等等,都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他们的意见改变看法和信仰。你要对他们循循善诱的说法做出客观公正的回应,就必须找到其中的争议所在,然后再确定他们要推销给你的结论。找不准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做出风马牛不相及的回应。读完今天的内容后,你应该就能找出各种内容的论题和结论了。

两种论题

在上一张卡片的文章中,一个主要论题是:电子书是不是一种更好的内容载体?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经常遇上这样的论题,诸如:学习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家庭暴力的常见诱因是什么?以上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描述世界万物的存在方式。比如关于电子书的问题,答案之一在文章中是:电子书占用的空间很少,你可以在电脑中存数千部电子书,而电脑只占用一小部分房屋空间。

这些论题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的好奇,便被归属于描述性论题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论题,还是以介绍电子书的文章为例:非小说类图书应不应该做成电子书?文中的回答是:这些书不是按其页数传播知识,也就是意味着我们不应当以一本电子书的页数来判断它的价值。因此,尽管电子书形式体现不出纸质书那样的厚重,但并不影响其提供的信息的独特性。

这类的问题还有:公立学校应不应该开设性教育课?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上述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这类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都是关于对错、好坏的问题。它们需要规定性的答案,因此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自己讨论的到底是哪一类论题,不过,记住这两种论题类型有助于你对一些观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怎么寻找隐晦的论题

如果对方连结论也深藏不露,没法一眼看穿,那只好祭出我们的思维法宝——用问题来寻找结论: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

结论一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一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生的,必须要有原因和一定的推理过程。有说服力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其中“甲”是结论,“乙”是支撑结论的证据。而观点,是一些缺少论据支撑的说法。同样是吃,“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哦”是一种观点,“情人节到了,我们去吃双人套餐吧”是结论。

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参照作者给出的几个技巧:

问问论题是什么:看看标题,首段首句,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使用2;

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问题的实质是”“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使用3;

在可能的位置看一下:类似做阅读理解,开头和结尾,作者出现前后呼应的频率最高;

排除不可能是结论的素材:例句,数据,定义,资料……

了解下一作者的利益或立场:屁股决定脑袋,受人恩惠,为人代言;

问一问“所以呢”:替作者总结前面的证据,得出结论(某些品牌的软文广告)。

对个人的启示

以上如此大篇幅论述寻找论题、结论的方法,就是因为有些作者在论述观点时,云山雾罩,让读者不知所云。如果每个作者的论点/题和结论都能开宗明义,框架清晰,那还真是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呢,作者委婉地批评这种文风之后,给出了写文章的忠告:

言之有物,明确中心,不要让受众费心思去找: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开门见山,逻辑明确,思路清晰,让受众快速听懂: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下面,我们挑选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来进行论题和结论的寻找练习。读者们要注意指示词在寻找结论中的提示作用。

电视广告机构创作广告的手法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广告往往做得和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非常相似。孩子们看到动画角色都在使用某种特定产品,爱屋及乌,难免会将他们对角色的喜爱转移到那些产品上。广告公司并不想让孩子察觉到他们观看的动画片段和广告片之间有什么不同。使用这种策略,这些公司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们常常不能够区分动画片和广告之间的差别,他们也不明白动画片里面提供的那些东西都需要花钱才能买得到。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广告都是关于甜腻的零食或者油腻的食品,让孩子越吃越不健康,身体每况愈下。以孩子为对象的这些广告应该需要得到管理和控制才行,就像现在对以儿童为对象的烟酒广告进行管控一样。

参考答案:文章没有指示词来直接指出结论,但是寻找结论的一个好地方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具体到这篇文章,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结论。你可以断定它是结论,因为它使用了“应该”这个词来给整篇文章一锤定音。这个词还显示出文章的论题是个规定性论题。它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存在方式看所述事物符不符合,而是在讨论事物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一论题是从结论中推测出来的,结论前面解释作者为什么得出这一结论的陈述也有助于我们找到论题。

因此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论题和结论分别是:

论题:以儿童为对象的广告应不应该加以管理和控制?

结论:以儿童为对象的广告应该加以管理和控制。

总结

关键词:

描述性论题,规定性论题,结论,指示词

要点:

描述性论题反映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

规定性论题反映世间万物应该存在的样子,属于伦理道德范畴。

隐晦结论要通过提问题去寻找,找到指示词很重要。

自己写文章时最好开宗明义地揭示论题和结论,这是一种真诚的文风。

第三天:导读

我们昨天讲到了论题和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常常只是结论,或者说断言。例如,政府应该支持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停掉所有的煤炭工厂。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前面我们谈到,没有理由支持的结论,只是一种观点(“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或者,“今年股市一定会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提出观点,而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对方能不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只有在这个论证过程中,才能识别逻辑错误,才能利用理性精神和逻辑规则进行批判性思维。

所以,在找到作者的理由(论证依据)之前,我们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判断。

也就是说,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总结了论证的几个特点,方便读者识别各种论证:

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需要我们动用批判性思维甄别筛选。而批判对方的结论之前,最好先找准对方的论证过程。

另外,在准备评价一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论点或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避免由于歧义而产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窘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找到理由并且避免词意含混。请先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因为歧义造成误解的情况。

找到理由

找理由的第一步是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如果一个陈述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陈述就不是理由。我们用下面两个段落来举例说明。

段落一:

1.该不该要求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2.飞行员们在调查中谈到了他们的观点。3.很多人表示他们从来不知道乘客会做些什么,他们认为辣椒喷雾器有助于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4.有57%的飞行员认为辣椒喷雾器将增加飞行安全。5.因此,航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请回忆下前一天学到的看指示词,然后找结论。“因此”开头的第五句陈述是结论,即航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然后我们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段话的作者相信这个结论?在以上段落中,第三、四句的陈述提供了证据。

段落二:

1.不应该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筛查。2.人们无权捉弄上帝,终止一个即将来到人世的生命,只因为他的性别不尽如人意或可能存在某种生理缺陷。3.我有两个罹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都活得很快乐。4.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会因为出生缺陷而发生重大改变。

第一句当中的指示词“应该”后是文章的结论:作者反对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筛查。然后我们问问题: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一点?第二句的陈述是主要理由,第三、四句陈述一起给出了另一条理由来支持这个看法。

在这个寻找理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宽容大度,先不去计较作者给出的理由本身是否合理、无懈可击,只要是作者用来支撑结论的陈述,都应该挑选出来。关于如何审查推理过程,这是之后的工作。

关于寻找理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提示词,这儿也为大家总结了以下这些常用的:

1.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第一/第二/第三

2.由于

3.原因是

4.是因为……事实

5.鉴于

6.证据是

7.研究显示/调查表明

8.毕竟

9.说到底

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结论虽然只有一个,但理由有很多种,事实、调查报告、生活常识、统计数据、专家或者权威意见、“公知”言论以及逻辑类比等。不同的理由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结论本身不是理由,而是由一个和多个理由支持起来的陈述。

(一)描述性问题

事实上,就先前讲到的两类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其论证过程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如果对方为了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比如下面这个“美国非法移民”的例子:

“美国非法移民的人数正在急剧下降。研究显示,2008—2009年非法移民的人数下降了近100万”

(二)规定性问题

但对于规定性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电视节目分组制”的例子:

今天的社会有各种各样施加给媒体的控制,比如说电视节目分级制。

这些分级制有没有考虑过让大家自己来理性选择看什么和不看什么节目?

这些分级制是不是怂恿了某些人去观看某个节目,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去看?

有多少父母事实上根据分级制来限制他们的子女观看某个节目?

电视分级制往往并没有有效阻止孩子们观看社会上认为他们年纪还小不宜观看的节目。

电视分级制只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指导意见。

如果有人信奉为未成年人建立的这套媒体节目审查制度,那就应该使用诸如频道锁码功能这样的条款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视屏幕上标出一个分级限制符号。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先看结论,很明显是第⑦句。

理由呢?

可以看到第2、3句构成一个理由,描述性的看法:分级制可能会激起“逆反心理”,分级制的警告效果并不强,起不到恐吓作用。

第4、5句提供了第二个理由,分级制没有影响人们的节目选择。

第6句提供了第三个理由,分级制无法强制执行。

后两个理由都是一般性看法,这些看法本身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综合以上,无论哪一类问题,都应该遵循“先有理由,再有结论”的过程。得出结论时,不打无准备之仗。可现实生活中,遇到质问和争议时,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少人会当场编造理由来捍卫先前的结论(弱势批判性思维)。这种“逆向逻辑”和“反向推理”,违反了论证规律,是情急之下的仓促反击。

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近寻找看法,装扮成结论,但是逻辑性大打折扣,逻辑质量也很难保证,容易给人留下说话不靠谱的印象。高危动作,尽量避免。

避免歧义(一)

(一)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巴别塔的寓言,暗示了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理解角度对沟通的重要影响。《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塔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如果人们对每个词的都有共同认同的含义,或许巴别塔的理想会成为真的现实。但事实是大多数词语,包括“意思”这个词本身,都有不止一种意思。

(二)找准关键词

寻找那些意思有歧义的词或者短语(对方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也有一些小技巧。我们要找到:

1.检查论点/题看有没有关键词,比如:

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高收入是指多少?幸福感是自评还是他评?)

真人秀节目里展示的画面是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歪曲”是指?)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能够影响你接受对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这些词多数都在结论和理由中呈现。比如:

“我依然爱你,xx矿泉水。”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容易产生歧义)比如:

优秀的男生注定要享受孤独(什么是“孤独”?)

4.通过角色反串(reverse,role-playing;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来判断对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比如:

为什么日本表示投降,昭和天皇裕仁只宣读了《终战诏书》而非《投降诏书》?

避免歧义(二)

(一)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自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要有意识地避免“心灵感应”,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想当然“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还要注意不要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都是有多重含义的,要记得问一问自己“这个词或短语有没有其他的意思”。

(二)判定歧义

接下来让我们利用上面学过的知识来做做练习,记住要不停地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比如这个广告:“大家牌”安(催)眠药:30分钟见效。

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安(催)眠药。

结论:购买“大家牌”催眠药。

理由:30分钟见效。

这个例子中,购买“大家牌”“催眠药”“30分钟”的意思非常明确,但是“见效”的意思,却可以有多重解读。只能睡5分钟和一觉睡到明天早上,都是见效。不少广告商都深谙此道。“一晚只需一度电”,“一晚”是指“运行一晚”还是“一晚启动一次”?

除了在结论中存在歧义,有很多情况下,分析推理过程中也会存在歧义。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我们绝对有必要控制晒皮肤的程度。晒皮肤会对健康构成实际的威胁,也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那些晒皮肤的人罹患皮肤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暴晒的结果。

先看论点/题,“晒皮肤”是自然曝晒还是人工器具晒?

再看结论和理由,“健康威胁”“严重后果”“研究表明”这些论据和理由来源在哪里?有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有没有数据支持?疼痛感和皮肤癌都可以算作是“皮肤疾病”,到底是指哪一个?

在作者解释清楚之前,贸然接受其结论,略显盲目。关键词语需要作者明确的定义。

(三)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说到定义,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同样是“意思”,麦兜和领导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看看书中的例子:

游乐园给多数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受调查的人中,超过半数以上都认为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应有尽有,骑乘设施种类多样,他们不久还会再来游乐园。

很显然,“带来极大的满足”在语境中的意思就是“游戏项目应有尽有,骑乘设施多种多样”,但事实上“应有尽有”和“多种多样”,不一定代表符合大众口味,过时陈旧也不一定。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避免歧义(三)

(一)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坚持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一般而言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by,specific,criteria)”。举个例子,“给力”这个词:

给力就是给自己加油(同义替换)

给力就是听到励志歌曲和旋律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给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用以形容心情亢奋,情绪高涨的感觉(具体标准定义)

了解了这三个定义规则,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会更具体,更明确。我们再看个例子:

这所大学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在这儿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

面对这个论述,我们可以分析它关键词的定义:“教育质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查询词典,“质量”有物理学方面的定义,也有工程学方面的定义,不过这两个在这里都不合适。如果联系语境,更容易确定是“杰出度,优越性”的含义。但是杰出度、优越程度仍然比较抽象,可以理解为GPA(平均绩点)、博导数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数量等不同的标准,歧义顿生。

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我们公司聚集了众多优秀能干的员工,还有很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能在选择就业的时候综合考虑公司提供的便利。如果你能加入我们,那你立刻能享受刚才谈到的工资级别,当然还有好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考虑一下所有这些因素。

以上是较常见的招聘用语。“额外福利”难免让人想入非非,但是“独立办公室”和“过节巧克力”都是额外福利哟。

(二)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除了要避免心电感应,坚持思考关键词的含义外,为了避免歧义,还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有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让思维暂时短路,通过直接连通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了人们的思想。例如“牺牲”“公平”“自由”这些词,都被各国政客玩坏了。

此外,一些媒体报道也会对人产生很大的误导。比如“恶意讨薪”,一个“恶意”把欠债不还钱的开发商包装成了弱势群体,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对引发感情偏好的词语保持警惕。

(三)谁想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想要说服我,你就有必要解释我的每一个疑点和质问。

对个人写作的启示

一篇为人信服的文章中,对一系列理由的概述以及为此做出的相关辩护常常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理由扎不扎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文章的说服力。要做到理由扎实,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之后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寻找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心系读者,公开列举自己的理由,让读者一目了然。

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和同学。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注意他们使用各种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差别。

总结

关键词:

理由,模具,避免歧义

要点:

逢结论必问“为什么”,找出理由。

陈述理由时要注意词语歧义,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含义,谨慎使用感情色彩过浓的词汇。

写作时多展开对话,将理由拿出来和人分享,挤出“水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529评论 5 47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15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09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38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387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28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2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28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0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73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7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