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们重新认识了“刻意练习”》。一改惯例,不用脑图来梳理笑来老师的文章,因为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坐享”“兴趣”“反思”即构成了在刻意练习里最需要培养的元认知能力,通过“有兴趣”——“刻意练习”然后加深兴趣,再重复动作。这件有兴趣的事,最好你能够刻意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你要做的事,1分钟,3分钟,9分钟,然后更多时间全神贯注投入在里面。“坐享”“反思”将更好的锻炼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刻意练习的结果。一句话:锻炼元认知能力,反复增加练习的时间,若能变成兴趣,刻意练习才是最有效的。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专心做。我已经忘记这话是谁说的了,每当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者生活技能的时候,我耳边总会回想起这句话。那么多年下来,是比那些“巨婴”(“巨婴”罗胖解释为如婴儿一样永远活在幻想里的成年人)似乎积累了不少的技能,但是由于练习的深度不够,基本所有原来花时间练习的事儿都只是半桶水,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发现所谓的练习,没有结果导向,一直都是错的。比如一年级开始弹的琵琶,我每天晚上“duang.duang.duang”的谈了五年,不间断。就因为妈妈一句话,6年级学业紧就暂时搁置了,后来上了初一,我还偶尔弹两下,再接下来,练习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最初,因为“兴趣”我也坚持了5年,按理说应该会继续下去的,可是没有。回想起来,第一,因为所在的琵琶队解散了,第二,因为没有去到更高的一个境界,又没有了原来没到节假日的演出,所以慢慢的“弹琵琶这种刻意练习”变得可有可无。假如,我一开始就是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过琵琶X级,然后无论如何,都要进入一支琵琶队,坚持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今天一定还在“duang.duang.duang”的弹奏,出入各种汇演。
后来的“游泳”“写作”等等也是一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好像小有成绩后就没了下文了。我所做的练习,经历了时间,也得到了一些结果,可以称着“刻意练习”的方法居然是错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除了笑来老师说的“刻意练习”,我还翻阅了一些关于“刻意练习”的资料,如:安德森的《刻意练习》,他告诉我们天才来源于“正确的可以练习”——有目的的,刻苦的学习,并且需要三原则“专注”“反馈”“纠正”。大致两个不同的大师都提到了,刻意练习需要有正确的目的,然后走出舒适区,将专注力放于练习的事儿上,分批获得反馈,然后不断的纠正它,才是正确的刻意练习。
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的专注力时常被专注,然后又自动屏蔽那些我们以为我们不需要的信息。“刻意练习”很容易就迷失在信息里。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呢?我把正确的练习用一条原则来贯穿,即我们的练习需要在练习的开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在练习的过程却要“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具体的方法:
(1)找到练习的目的
(2)有目的练习
(3)用“坐享”锻炼你大脑的适应力,提高你的元认知能力
(4)在每次觉得痛苦的时候,保持你最初的动机(你练习的目的)
(5)重复1-4.
2017年,我的愿望单“系统性思维”和“关键对话”的能力得到实践,并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里灵活应用它。怎么做呢?画100张系统循环图,进行100次关键对话(记录).愿“刻意练习”这种技能能够伴随我和大家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