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这样下去的话,水池里恐怕已经浑浊不堪、满是淤泥了吧。我们就像鲶鱼一样,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要是环境适宜的话,我们原本是能像居住在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可现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也就是说,家里堆满了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
可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这些呢?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那我们自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不过,虽说察觉不到,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的疲惫,没有精神,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下面的淤泥越积越多,死死困住我们,让我们无力动弹。
淤泥越来越多,有的人可能会深陷在淤泥里草草度过一生。
【I 理解和重述】
也许你和我一样,早就想在家里来场断舍离,但总也没有办法开始,或者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你心里有这个念头,却迟迟行动不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你虽然动手开始做了一点,但觉得还不如不做;你开始做了,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我们无法丢弃的理由是什么?看懂这些,有助你开始断舍离。
在《断舍离》这本书的第二章,就是谈的这个方面的问题,书中第一次引入了物品流动的“水池”概念,将我们生活的地方比喻成一个“在河水中靠近岸边的水池”,而我们则是这水池中的“小鱼”。生产出来的物品从上游哗啦啦地留下来,需要的物品可以从池子的入口进来,不需要的东西就直接流走了。水池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而出口则是“舍”的闸门。我们的水池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得死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可通往下游、负责排泄不需要东西的出口的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水池里的水越积越多,水里的“杂质”慢慢沉淀,形成水池底部的淤泥层,而留给我们可供游动的地方越来越少。
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像一只鲶鱼一样,半截埋在淤泥里,动弹不得。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一动,水就可能被搅浑了,还不如不动。只要鱼儿们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点沉淀下来,不管水底有多少淤泥,至少最上层的水是清澈的。而这只是一时的安慰,因为藏在水下的淤泥越积越多,属于我们的空间会越来越少,更动弹不得。
看懂这个模式有什么好处?你可能早就想开始做断舍离这件事,但是迟迟不动手,原因可能就是你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东西越积越多,为什么我不愿意动手。了解了这个模式,是一个开始跟自己对话的开始。你明白这不是你一个人这么想,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惰性”,看懂这种模式也可以帮你看见要从哪方面开始动手。久未动过的衣橱,落满灰尘且在不断增加新书的书架,卫生间淋浴间里的瓶瓶罐罐……你不想动手,大概就是不想“搅浑”了这池表面上看起来干净的水。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可怕,搅浑水的时候顺便来一次清除淤泥,不是更好?你要明白,想要开始断舍离,就必须把水池搅个底朝天。另外,看看你能为“入口的闸门”做些什么吧?
【A1 回顾过去】结合原文片段,谈谈过往经历,并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衣柜里不缺衣服,但总是想买新的,而最常穿的往往是放在衣柜最外层、最方便拿取的那几件。上周有一天要去见一位朋友,前一天晚上在想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得体。想到一件,但一会儿又打消了念头,因为这件衣服在衣柜的最里面。想想自己要大费周章的把外面的衣服取出来,把需要的衣服找到,把不需要的放回去,这中间思想再开个小差,家里再有点什么事需要暂停手头工作,就觉得算了吧,穿另一件在眼前的还不错。
能想起来那件衣服还算好的,有的可能都想不起来在哪,想不起来穿了。这大概就是陷入水池底部淤泥里的“鲶鱼”的样子。
【A2 未来应用】
我想把水池的概念扩大一点,不单单可以指我们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是你的心灵空间,也可以是你微信的收藏夹,等等。看到这个水池比喻,和“香鱼变鲶鱼”的比喻,我明白了某些时候自己觉得物质丰富而又精神压力的来源是什么。
我想在本周末试着开始在卧室的小范围内做一个断舍离,首先想清理的是我的床头柜,因为上面放了好多书。这些书放在这里是想睡前看一看的,但是我发现堆的越来越多,而且有好几本都是打开看了十几页。这让我更累,觉得有许多未完成的事等着我。柜子的下层有两个小抽屉,里面放了一些杂物。有衣服的吊牌,因为上面往往有一个跟衣服配套的可用做替换的纽扣;有好看的包装袋,有的时候觉得可能会再用得到,就留下来了。这些东西占用了不少空间,我以前只是做收纳,一遍遍的整理,不久又会乱掉,没有考虑是否还会使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