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文友汇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叮铃!叮铃!”挂在茅草上的铃铛响了起来,那茅屋似乎是有心人刻意建起放在那儿的,稀疏而不茂密的茅草缠着一起,坑坑洼洼。
这令我想到辛弃疾的诗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还有张炎的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的:“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我仿佛看到一家在这里愉快的生活着,河流哗哗的流淌,这美好的时光又令谁不曾向往呢?花儿在地上扎根,是阳光赋予它的生命。
阳光在天上看着地下的一切,热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小鸟儿也在这惬意生活,天空中万里无云,翁媪正在家里谈论这舒适的生活,希望不要再有战乱了。
时不时传来阵阵微风,把片片竹叶吹得到处都是,碧绿的竹子在风中挺立着,那是他的尊严。竹叶被风吹得阵阵飒响。发黄的竹叶也感觉到了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干脆化作春泥,滋润泥土。
竹林非常茂密,宛如一片绿色的大海一般,四处是绿,这时,风是绿的,水是绿的,花儿是绿的,连天空都是绿的。
竹林的上空是稀疏的,总是可以看见一个个小小的白色天空,溢出了怜惜之情。
贪吃的熊猫正在啃咬着脆嫩的竹子,似乎竹子也有一番风味呢!这时,几片竹叶吹到熊猫的脸颊上,场景非常好笑。
瞧那小巧可爱的铃铛,上边刻印着奇形怪状的花纹,这铃铛是个铜器,中间是黄色的平滑的铁,紧接着又是凹凸不平的铜,中间居然是空心的,十分神奇。
一根线贯穿了铃铛,突然,“竹叶潮”往这边吹了,黄色和绿色交错的竹叶令这优美画卷又增添了一份美丽,一片竹叶挡住了贯穿铃铛线的部分,一个黑色小珠子后面缀着几个黄色珠子,十分有趣,可爱之意在我的眼前弥漫开来。
诶?黄色珠子下面居然还有黑漆漆的流苏,这样的搭配也是非常有趣的,黑色花纹下是黄色,黄色下面又是黑色,黑色下居然还是黄色,紧接着是1个黑珠子和3个黄珠子,黄珠子的大小从小到大,最后是黑色流苏,这难道不让人心旷神怡吗?那铃铛是倾斜着的,应该是被风儿吹得。
远处那由深绿到浅绿的草丛随着风的摇荡而摇摆起来,似乎在为这生活感到得意洋洋,炫耀着自己的生命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孩子已经从泥土里扎根了,生命得到了延续!
风孩子跑到田野上,跑到翁媪的身边,跑到树林里,又跟小鸟玩捉迷藏,风是纯洁的,是肆意的,是美丽的,是可爱的。
竹子的枝干在竹林中交叉折叠,左边的密林深处,是折叠重复的几个叉,右边的枝干全部往左边靠点,看来风是往左边吹到右边的。
竹叶是自由自在的,是欢快的,他们就这样无约无束的飘着,飘着,飘着,飘着,直到飘落在地上,落叶归根,回归大地,落在泥土上,被泥土的酸性满满腐蚀,给泥土提供养分,自己就一了百了了。
最靠前排的是几根清秀的竹子,越到后面就越来越多,十几根,上百根,数都数不过来,这是造世主留下来的。
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写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不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正说明了风景是取之不尽的,是用不完的,是造物者留下来的,这难道不是一幅优美绚丽的竹林茅屋图吗?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曰:“夫夷以近,则游都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后,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说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 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不正是一幅优美画卷映在我们的眼帘上吗?美景要仔细去端详,观察,才能发现他的“美”,要不然,再美丽的景色也是白搭!